1.宋词叶梦得贺新郎《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作者】叶梦得 【朝代】宋代 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 ,下片为想象 ,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情感波澜。 上片起首三句描绘词人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说明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 。“吹尽”两句,进一层描写庭院景象,通过残花吹尽 、杨柳自舞的物象 ,勾勒出暮春时节的寂寥景况,渲染出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渐暖霭 ”三句 ,先从时节转移写起。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这是一把布满尘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隐约可见的那位月宫“乘鸾女”却使他陷入了沉思。关于“乘鸾女 ”,原本有着一个月中仙女的传说。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 龙城录》)。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 ,勾起了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使他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那“ 旧恨”,竟会如此猛烈地涌上心头。 过片“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江南”,是昔日相会之地 ;“梦断”则是说旧时情事如昨梦前尘,已成过去,故言“断 ”。梦已断而复思之,意承上“惊旧恨”而来,以下即写所思江南其地其人。洲渚横江,江水绿涨,江浪拍天,化为半空烟雨。先写江景,为下文铺垫。李白《襄阳歌》:“遥看江水鸭头绿 ,恰似葡萄初酦醅。”这里“葡萄涨绿”即本李白诗 。“无限”三句,遥想伊人倚楼凝望,但见烟波苍茫,情思无限,能采苹花寄我否?“采苹”由上“江渚”生发,所谓“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 ”(柳恽《江南曲 》)。而采苹以寄所思之故人 ,古诗中不少见。“谁采苹花寄与”从男子方面着想 :果采苹花寄与我否?采得后能寄到否?我也只能怅然想望着她泛兰舟容与于江上吧。这里意思当从《楚辞·九歌》化出。《湘夫人》云:“搴汀洲兮杜若,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容与”多义词,此为闲暇自得貌 ,言欲寄无由,只能从容等待。“万里”两句,更深一层,写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销。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 》。《金缕 》即杜秋娘所唱《金缕衣 》。其辞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有深悔年少光阴虚过之意。 关注在《题石林词》中对叶梦得的词评论道:“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突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 ”。此词风格婉丽,是叶氏早期之作中的精品。 2.【有些宋词不符合格律辛弃疾的《贺新郎》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宋]我仔细看过一遍,辛弃疾这首词是完全合律的.那字表“什么”,“怎么”,“哪里”的时候古时是多音字,可以有平、上两种读法,现代只留下上声一种了.平声《广韵》读诺何切,上声《广韵》读奴可切.辛弃疾这里是用了平声读法.你查版本全的《平水韵》或《词林正韵》,都可以在平声歌韵里找到“那”字.其他部分也合律,有些古入声字(属仄声),今读平声,如这里的歇、别、黑等字,都是古入声字,要注意甄别,不好以今律古,认为出律.宋词是有出律的,比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几个字出律,但他是名家,有时候辞不害意嘛.大体上看出律的词当然占极少数,初学词的时候尽量对自己要求高点会比较好.。 3.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诗词原文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 【南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4.宋词叶梦得贺新郎《贺新郎·睡起流莺语》 【作者】叶梦得 【朝代】宋代 睡起流莺语。 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 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 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 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 作品赏析: 此词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 ,下片为想象 ,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情感波澜。 上片起首三句描绘词人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说明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 。 “吹尽”两句,进一层描写庭院景象,通过残花吹尽 、杨柳自舞的物象 ,勾勒出暮春时节的寂寥景况,渲染出词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渐暖霭 ”三句 ,先从时节转移写起。 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的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这是一把布满尘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隐约可见的那位月宫“乘鸾女”却使他陷入了沉思。关于“乘鸾女 ”,原本有着一个月中仙女的传说。 据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 龙城录》)。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 ,勾起了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使他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那“ 旧恨”,竟会如此猛烈地涌上心头。 过片“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江南”,是昔日相会之地 ;“梦断”则是说旧时情事如昨梦前尘,已成过去,故言“断 ”。 梦已断而复思之,意承上“惊旧恨”而来,以下即写所思江南其地其人。洲渚横江,江水绿涨,江浪拍天,化为半空烟雨。 先写江景,为下文铺垫。李白《襄阳歌》:“遥看江水鸭头绿 ,恰似葡萄初酦醅。” 这里“葡萄涨绿”即本李白诗 。“无限”三句,遥想伊人倚楼凝望,但见烟波苍茫,情思无限,能采苹花寄我否?“采苹”由上“江渚”生发,所谓“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 ”(柳恽《江南曲 》)。 而采苹以寄所思之故人 ,古诗中不少见。“谁采苹花寄与”从男子方面着想 :果采苹花寄与我否?采得后能寄到否?我也只能怅然想望着她泛兰舟容与于江上吧。 这里意思当从《楚辞·九歌》化出。《湘夫人》云:“搴汀洲兮杜若,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容与”多义词,此为闲暇自得貌 ,言欲寄无由,只能从容等待。 “万里”两句,更深一层,写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销。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 》。 《金缕 》即杜秋娘所唱《金缕衣 》。其辞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有深悔年少光阴虚过之意。 关注在《题石林词》中对叶梦得的词评论道:“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突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 ”。 此词风格婉丽,是叶氏早期之作中的精品。 5.有些宋词不符合格律 辛弃疾的《贺新郎》我仔细看过一遍,辛弃疾这首词是完全合律的。那字表“什么”,“怎么”,“哪里”的时候古时是多音字,可以有平、上两种读法,现代只留下上声一种了。平声《广韵》读诺何切,上声《广韵》读奴可切。辛弃疾这里是用了平声读法。你查版本全的《平水韵》或《词林正韵》,都可以在平声歌韵里找到“那”字。其他部分也合律,有些古入声字(属仄声),今读平声,如这里的歇、别、黑等字,都是古入声字,要注意甄别,不好以今律古,认为出律。 宋词是有出律的,比如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几个字出律,但他是名家,有时候辞不害意嘛。大体上看出律的词当然占极少数,初学词的时候尽量对自己要求高点会比较好。 6.描写送别的宋词词: 1.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2.雨霖铃 作者:【柳永】 年代:【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7.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注释]1.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南宋主战派大臣。 2.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3.神州:此指中原沦陷区。 4.画角:涂彩的号角。5.离黍:用《诗经》中《黍离》篇意,悲汴京故宫荒废。 6.底事:何事。砥柱:山名,此处喻国家支柱。 7.九地:九州之地。黄流:黄河水流,借喻金兵到处肆虐。 8.狐兔:代指金兵。9.天意:指朝廷用意。 10.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11.耿:明亮。 斜河:斜转的银河,表示夜深。12.微度:慢慢飘过。 13.儿曹:小辈们。尔汝:你我相称,表示亲密。 14.大白:酒杯名。15.《金缕》:即《金缕曲》,《贺新郎》词调的别名。 [评析]这首词打破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咏叹,因此写来境界壮阔,气势开张;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这些情绪纠结在一起,形成了悲壮激昂的情调,在通常尔汝呢喃的送别词中确实不同寻常。 因此,尽管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和前人诗句,布局简率,也有些俗套子语,但饱满的感情和流贯的气势所造成的强烈的感染力,把这些都冲淡了。这首词在当时曾广为流传,并激怒了秦桧,张元干因此而被除名。 [作者介绍]张元干(1091—1160以后)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为太学生,曾被抗金名将李纲辟为属官,不久随李纲免职而被贬斥。南宋初,因“避谗”而辞官。 有《芦川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