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东唐诗之路与哪些诗人有关,试举例之“浙东唐诗之路”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层含义,指的是一条道路:它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这是干线。还有进入干线的支线,如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奉化江、甬江等;经奉化、宁波、余姚,再过上虞到钱塘江的支线。 唐代时,只占全国国土百分之0.13%的浙东,有20%的唐代诗人倘佯在唐诗之路这条线上,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 行走在这条诗路上的的唐代诗人有四五百人,如李白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等等。请见唐诗之路权威网站: / 网站首页左上角有视频介绍。 2.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3.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 《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 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 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读图的能力,还考查了仿写的知识,阅读材料一,根据“这条路线自绍兴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的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全长约200 公里,贯穿浙江东部”,再读图,找出楠溪江的路线,进行说明即可.(2)悲痛考查对此材料信息的概括,阅读两则材料,根据“浙东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浙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正是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从中原地区贬谪至此的诗人”,可以概括解答.(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阅读材料二,根据“这些只能是由河流和舟楫牵引出来的景观”分析,再看所给诗句,“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是在河流上所见景致,而“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是写高山,所以排除CD;“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是说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不符合材料景观,所以选择B.故选B.(4)本题考查对唐诗的历史以及古诗文的意思的理解,唐诗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看选项可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最恰当.故选C.答案:(1).示例:楠溪江从括苍山流出,逶迤南下,经岩头镇、九丈滩、永嘉,最后汇入瓯江,全长145 公里.评分:4 分.起点、流经地点、终点、全长各1 分.(2).①山环水绕,景色秀美;②没有险峻的高山,水不急不缓,适于游览.(3).B(4).C。 5.关于余姚的传说故事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6.关于余姚的传说今日余姚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工商经济发达的宁绍平原中心。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3万。全域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裕,雨量丰沛。余姚秦时置县,史有“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之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华夏渊源 这里有华夏远古文明的源头之一“河姆渡遗址”;马步龙越窑遗址是古青瓷烧制的典型代表;“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传说有佐;越王勾践屯军练兵寨基坪、秦始皇南巡至此“饮马于潭”,典据可证;还有古老的四明南词、余姚滩簧。 山青水秀 这里北濒钱江涌湖的杭州湾,南连峰峦叠翠的四明山,姚江蜿蜒一水中流,自然风光旖旎宜人。作为当年会稽—四明山—天台这条“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在千里四明的七十二峰,道教第九洞天丹山赤水、四窗岩、鹁鸪岩、白水冲、仰天湖等人间胜景,留下了李白、孟浩然、范仲淹、王安石、陆游等历代骚人墨客的足迹和诗章。 7.中国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