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文背诵: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课后的 武侯庙 书愤/陆游 课后的 临安春雨初霁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课后的 三首要求掌握 旅夜书怀/杜甫 扬州慢/姜夔 将进酒/李白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课后的 浪淘沙 苏幕遮/周邦彦 阿房宫赋/杜牧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文中部分要求背诵的: 长恨歌/白居易 国殇/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六国论/苏洵 伶官传序/欧阳修 祭十二郎文/韩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项脊轩志/归有光 其实这本书考点蛮多的 且基本都要求背送 但是我们今年的期末关于语文知识的重点却放在了 名著和语文常识上面(包括中国古典名及国外的经典散文名篇名人等) 所以 只背诵也不够了 加油吧!!! 2.请问什么是赋分选课能通俗简单介绍下吗谢谢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例: 长门赋(司马相如)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 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 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 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 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 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 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譬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 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 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 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3.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鉴赏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玄枵无悔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手法:e69da5e6ba907a6431333433623736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 4.高中语文选修的必背古诗文有哪些,越全越好【必修一】《诗经·氓》、《离骚(节选)》、曹操《短歌行》、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必修二】**《沁园春·长沙》、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庄子《逍遥游》、王羲之《兰亭集序》(2010年修订版)【必修三】王维《山居秋暝》、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柳永《雨霖铃》(对长亭晚)、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必修四】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荀子《劝学》、韩愈《师说》《过秦论》三段【必修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李密《陈情表》【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岳阳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王勃《滕王阁序》、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苏洵《六国论》【增补】《论语》十则、陶潜《归去来兮辞》。 5.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答案2001年第5期总第71期 艺术界 关于中国诗歌的对话 王芃 □:请老师谈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看法。 ■:中国诗歌死了!被那些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了。 □:啊,中国诗歌死了!这是什么意思? ■:作为曾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坛最具生命力,最拥有作者和读者,最重要艺术形式的中国诗歌,现在还有作者吗?还有读者吗?人们早已厌弃了现在这些肤浅、空洞、伪饰、虚假、粗糙、平庸,“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所谓中国诗歌。 人们宁可去搓麻将牌,闭目养神,也没有一丁点想翻开《诗刊》的兴趣。至于什么世所传诵的佳句名篇,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就更别奢谈了。 中国诗歌到这个份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说呢革命力,被淘汰出局,形同一具僵尸。因此说“中国诗歌死了!”也许这话有点刺耳,那就说中国诗歌衰落了吧。 □:为什么说是被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开始要上溯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 □:这是为什么? ■: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运动。它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它又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宣传。 □:这同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提出以表达新鲜 思想,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取代宣扬陈腐思 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口号。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不错,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下,大浪淘沙,泥石俱下,在废除文言文的同时也废弃了经过几千年艺术锤炼积累臻于完善的中国民族诗歌这种形式,而代之以全盘欧化的自由体新诗。 □:中国民族诗歌不应当革新吗? ■:中国民族诗歌需要革新,在历史上也不断的进行革新。 从《诗经》到《楚辞》,到汉乐府,到魏晋六朝古诗,到唐朝格律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民族诗歌始终都在进行自我充实完善的革新。 □:那么,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诗歌变成了自由体新诗又有什么问题呢? ■:中国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非常完美、发达、精妙的艺术。 它讲求严格的节奏、声韵、格律和修辞,讲究形式美和音乐美,是一种高级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五千年诗歌艺术漫长积淀的结晶。 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它又同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密切关联,由汉语的特性所决定,是一种同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美学观念同源共生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因此,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产物,是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凝固体。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歌运动割断历史继承,切断民族渊源,抛弃了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忽然间变成了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毫无联系的欧体新诗,使中国诗歌从此失去了自身独有的、完善、发达、精妙的艺术形式,变成了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物。 这实在是民族诗歌发展的一种反动。 □:为什么你总强调诗歌的艺术形式,形式很重要吗? ■:诗歌是一种艺术。 是艺术就必须具有形式,讲究形式美;没有形式,不讲究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因为民族诗歌有完善、发达、精妙的,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美的形式,它才成为最受人民喜爱、欣赏的艺术;正因为自由体诗歌缺乏形式美,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相悖,它才不受欢迎,遭到人们厌弃。 □:可是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难度很大,会影响普及。 ■:难度很大,是这种艺术形式发达、高级的表现。 而发达、高级的艺术才具有魅力,才能引发人们去追求和欣赏,产生杰出的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就好比杂技艺术,那些惊心动魄的高难度动作,才是观众做欣赏和赞叹的。 从民族诗歌创作历史实践考察,它并不影响普及。中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其艺术形式高度发达,形成了几近于完美的格律诗,可是唐朝上至帝王、将相,中及士子、商绅,下到樵夫、乞丐、歌姬、僧道,人人能诗。 佳句名篇,令人眼花缭乱,多不胜举,难道还不普及吗?跟重要的是唐诗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反观没有什么艺术难度的近现代自由体新诗,我们只知道一大串近现代诗人的大名和他们桂冠上的光环,可有什么佳句名篇就记不起来了。 至于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能整片背诵的长篇,就不要勉为其难吧,更不要奢望什么流传千古,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作品了。 □:有人说旧体诗形式复杂,容易束缚青年人的思想,故不宜提倡。 ■:不错,较为典型的是**同志1964年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曾提出过这 样的观点。然而,**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写此信的。 那时,**路线采取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把一切历史文化包括旧体诗都当作封建糟粕看待。再说**给臧克家的私人信件,只是一种个人观点。 更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代革命家的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诗人。检阅他生平诗作,从青年到老年,全部都是旧体诗词。 这种实践和理论的分离,只能说明**实质上是提倡。 6.【《论语》选读选修13翻译】·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4)爱人: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