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与礼的关系

1.礼乐文明与诗经的关系是什么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经学、儒学、特别是研究《诗经》学与礼文化的热潮中,江林博士的《(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是一部独特的研究诗礼文化的著作。

我以为这部书的最大创新特色,就是把《诗》学与《礼》学结合起来研究,采取了诗礼双向交流的研究视角与诗礼互解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诗》探礼,从《诗》中对周代社会实行的各类礼典进行考察与还原;一方面以《礼》探诗,以周代社会实行的礼典对《诗经》各篇内容作新的阐释,所以无论是在《诗经》的研究上还是在三《礼》的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文化。

在先秦时代,诗、乐、礼是不分的,周公制礼作乐,宗周社会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文明,把诗、乐、礼统一起来,三者都成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2.礼乐文明与诗经的关系是什么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经学、儒学、特别是研究《诗经》学与礼文化的热潮中,江林博士的《(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是一部独特的研究诗礼文化的著作。

我以为这部书的最大创新特色,就是把《诗》学与《礼》学结合起来研究,采取了诗礼双向交流的研究视角与诗礼互解互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以《诗》探礼,从《诗》中对周代社会实行的各类礼典进行考察与还原;一方面以《礼》探诗,以周代社会实行的礼典对《诗经》各篇内容作新的阐释,所以无论是在《诗经》的研究上还是在三《礼》的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文化。

在先秦时代,诗、乐、礼是不分的,周公制礼作乐,宗周社会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文明,把诗、乐、礼统一起来,三者都成为当时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3.论语中礼和仁的关系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礼和仁的关系 20 [ 标签:关系 ] 礼和仁之间是什么关系,can you tell me,say yes or no ,知道的话就写在下面,谢谢 哈啦呦 回答:1 人气:7 解决时间:2008-02-29 17:06 检举 满意答案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分别具有两种含义。

“仁”首先是指“爱人”,子曰“仁者爱人”,仁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它根源于家庭内部的血亲关系因此强调血缘纽带,强调亲亲、孝悌,故“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第二个含义是从个体的角度讲,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如果从社会角度来讲,仁则代表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国”,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礼”首先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个体立身的基石,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次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儒家强调礼治而不是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关于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个人的道德完善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而社会的政治成功,则是道德完善的结果;政治统治的权力基础,不是经济上的富裕或军事上的强盛,而是老百姓的精神信念;治国安邦的根本途径,在于统治者把自己本性中的道德天良弘扬出来,发扬光大,引导和教化老百姓弃恶从善,提高精神境界,最终实现“无讼而治”的社会理想。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被看作是人的本质,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伦理道德,即按照“礼”的规范修身养性,以达到“仁”的境界。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伦常关系、国家的政治统治被置于同坐标系中,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

4.孔子与诗经的关系

孔子与《诗经》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试着分析孔子与《诗经》关系,进一步挖掘《诗经》与孔子之间的内在道德文化联系,从而对中国几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文化作个简要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诗经》 文化传承 道德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

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

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

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

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

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

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的政治标准。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

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

5.诗经中什么是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国家推荐贤者。由乡大夫作主人设宴。后演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此宴为“乡饮酒”。

乡饮酒礼繁文缛节,极其复杂。古代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为三年。学成者作为人才推荐给诸侯。为此,每过三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作为主人举行乡饮酒礼,招待乡学中的贤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

乡大夫和乡先生从学成者中选择最贤能者一人作为宾,其次者一人作为介,又次者三人作为众宾,共五人,与他们共饮,然后推荐给诸侯使用。

如果乡学连续招生,则乡学每年都会有人满三年之学,则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校通过一次毕业宴会向国家推荐五名人才的礼节。另外,一般在乡饮酒之后,要紧跟着举行乡射的射箭活动。

燕礼之燕通宴,义为安闲、休息。燕礼是古代汉族贵族在政余闲暇之时,为联络与下属的感情而宴饮的礼仪。燕礼可以是为特定的对象而举行的,如出使而归的臣僚、新建功勋的属官、聘请的贵宾等,也可以是无特殊原因而宴请群臣。由此可见,燕礼是明君臣上下相尊之义。天子、诸侯、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燕礼的仪节比较简约,以饮酒为主,有折俎而没有饭,只行一献之礼,意在尽宾主之欢。

关系:“乡饮酒礼”和“燕礼”都是周代的礼仪,在《礼记》中都有记载。

6.礼与和,礼与乐是什么关系

先分析“和”与“乐”,其实“和”与“乐”的关系很微妙,“和”的原形字“龢”的字义是调,“龢”本身指的就是一种管弦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这样看来,“和”就是“乐”的载体,“乐”就是“和”的表现.“不和”则是无调,则不能为“乐”.我们平时所说的“和”与“乐”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讲的,国与国、国与家、家与家、人与人等.“和”是由“礼”所致.“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因着礼的执行而呈现的美好结果.礼本身表现在“义”和“仁”两方面.就礼归于义这方面来说,强调的是合宜、正当,在执行中,就体现为约束、限制与分别,也就是要有“规矩”.而要执行规矩,可以用“刑”,可以用“礼”,孔子提倡以“礼”,并且指出学礼知礼行礼是作为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孔子提倡君臣、君民、父子等关系都要用明确的礼节来表达,不能有逾越和违犯,礼在这里体现的是约束,并且是双方相互的约束关系.从秩序的表达来看,“礼”于“义”有很好的规范作用,但无形中在某些方面固定了人与人的高低位置也就是地位和等级身份,极端的“礼”也就隐含了它的狭隘性.就礼归于仁这方面来说,强调的是仁爱、和谐,在具体操作中,就体现为沟通、团结,这是对人的内心所作出的要求.如果人的内心有了“仁爱”,其体现的“为政”“为商”之道即可用相应的礼节来体现.孔子把和谐当作礼的最高目标,最后目的.而和谐的境界往往与乐分不开,是一种乐的境界,所以,《论语》中常常把礼与乐相提并论.礼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礼乐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与否的重要体现,礼乐也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乐则是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8:8)诗歌令人感奋,礼仪使人卓立,音乐让人完善.从这些来看,直到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还在体现当初的“礼乐”关系,最明显的例子是国家元首间的互访要有“宴会”,我们中国每到逢年过节要有“春晚”“联欢晚会”等,现今的流行乐坛“天王天后”辈出,音乐风格迥异,就我个人而言,也喜欢音乐和诗歌,这也许是一个“和平”年代的体现,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和谐要有“度”的体现.。

7.在孔子看来学习诗经有哪些意义 诗经与孔子的关系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

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

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

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