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清照词的人生意蕴包含哪些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词宗,其词作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独特成就,具有和李白、杜甫的诗及辛弃疾的词一样的魅力,为读者所喜爱。 阅读她的作品,可以伴随她一道从迟暮的晚年回到她待字闺中的少女时代,还可以体验到她的欢乐或愁苦。她不仅能够别具一格地创造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还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把"愁"这种复杂的只能意会的心理活动写得具体可感。 细细评味她笔下的"愁",不仅有长度,有浓度,有形体,可以用船载,可以上眉头入心头,而且还有更为深刻的耐人寻味的涵蕴: 第一、抒写闲愁离情,表现对封建礼法和封建妇道的蔑视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热情明快,婉娈动人,侧重于反映她24岁以前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充满朝气,跃动着青春活力的少女情怀和美满幸福的生活,同时也间或地描写离别情怀。 如《凤凰台上忆吹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丈夫酷爱金石图书,又能写诗填词,和她志趣相同,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这首词写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 它截取两个横断面,表现夫妻离别前后女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和茫然若失的情绪。词中不说离愁,却说生怕离愁;不说因离愁而消瘦,却说不关病酒与悲秋;不说云遮视线,却说烟锁秦楼;不说想寄情流水,却说流水应念我。 通过“慵”字,层层深入地渲染了女主人公因为刻骨相思而由勤而慵、由慵而瘦、由瘦而痴的巨大变化和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体现了她对丈夫的一腔思念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一剪梅》词也是明显表现爱情、抒写离怀闲愁的名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抒写相思之情的词,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直抒胸臆,大胆热情地讴歌爱情,十分巧妙地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丈夫游宦在外,使她产生了真挚的思念,她在花凋秋凉的清秋季节独上小舟,心情愁苦。下片写闲愁之深,此情难以排遣。 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 从以上词作可以看出,李清照虽然生活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年代,但她并没有被驯服,而是敢于大胆地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感受,以表现自己渴求爱情生活的热情和对封建妇道的蔑视,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挑战,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程朱理学时代的女性来说,的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尽管她主观上不会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在客观的社会作用上却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和她同时代的王灼在他所著的《碧鸡漫志》中诋毁她的作品说:“间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正是她的爱情词具有积极意义的最好的反证。 第二、胸怀国事写哀愁,表达国破家亡之痛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使李清照开始经受人生的多种不幸:一是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党籍”,罢礼部员外郎;二是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而被罢相,不久因病去世,死后三日,又受蔡京私党的弹劾,几遭灭门之祸;三是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掳走了徽、钦二帝,北宋随之灭亡;四是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五是赵明诚因父罪携她返诸城故里隐居、避难十余年;六是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国与家突如其来的双重变故,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 她开始抒写难以言说的沉哀巨痛,词作从内容到格调一变旧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词的意境也由前期的清丽明亮和轻快而变成了灰冷与凝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如《清平乐》中的“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添字采桑子》中的“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蝶恋花》中的“永夜恹恹欢意少”这些词都反映了作者南渡后的精神面貌,寄托着词人的身世之叹和时事之感。 南渡后,最能概括词人不幸命运的词当推《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反映的是李清照在金人攻灭北宋以后的巨大痛苦,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开头用。 2.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在朋友们的撺掇和帮助下,经过搜集、回顾、整理、编纂,我的诗集《足迹》终于正式出版了。 平时写首小诗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236373865,只是业余爱好,以前从未想到出诗集,今天诗集出版更没有奢望以飨读者。把平时零碎的小诗整理、编纂出版,以免失落忘记,闲暇时便于回溯过去,就象走过的路,再回头看看,这匆匆的步履、深深的足迹,增加点生活情趣,这才是诗集出版的真正目的。 我喜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其历史之久远、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长、韵律之优美、文字之精妙、形式之多样、传世之久远都为世所罕见。纵观历代诗词,有的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有的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有的歌颂祖国山川的秀美,有的提示人生哲理,有的反映生活情趣,有的为民呐喊,有的抒发个人情怀,有的倡扬正气,讴歌真善美,有的针砭时弊,鞭笞假丑恶。 这些就是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诗词的王国之中。从《诗经》到宋元明清各代诗词都有点滴涉猎。 虽不能全读,但却读过其中的名篇,虽不能完全弄懂,但却略知一二。从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增强了工作信心,增加了生活乐趣。 我更喜爱唐诗。在中国这样一个怏怏大国,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这些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单就诗词一类,就浩如烟海,任你穷其一生,也只能涉猎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所以,我重点学习了唐诗。唐诗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三株奇葩,唐诗则是艳丽多彩的第一株奇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它如满天繁星,闪烁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营养宝库,千百年来它曾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诗歌作者。 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不仅是唐诗的爱好者,也是唐诗的受益者,倘若不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就没有现在的文化素养,更写不出任何水平的诗来。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诌”。 对这句俗语我是深有体会的,正是在学习唐诗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受到了深深地感染,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习中时不时地写首小诗,时间长了积攒起来,一经整理编纂竟然成书,不胜荣幸。 我写的诗大都是五言和七言的仿古体诗,但决不敢妄称律诗。所谓古体诗是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体或古风。 因为,我没有专门学习作诗,不大懂平仄,声韵掌握得也不好,对偶有些牵强附会。所以,我写的诗充其量只能说是仿古体诗。 其中不免有无病呻吟之作,化用引用几句也难以融会贯通,其意境和品位更谈不上,把这些情况实实在在地告诉读者,决不敢隐其鄙陋。 我的诗集《足迹》,既是心灵的结晶,又是半生的轨迹;既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又有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既述说匆匆的步履,又显现深深的足迹。 《足迹》没有归类分章,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就象走过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足迹》共收入小诗二百余首,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既绘祖国的秀美山川,又状华夏的名胜古迹;既述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又叙离别时的痛苦流涕;既颂伟人君子,又斥奸佞小人;既发悲愤忧伤,也抒惬意舒畅;既有春天的温暖,又有晚秋的凄凉;既有现实人间的直陈,也有想象中仙界的幻想。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有白昼和长夜,天空和大地,高山和平川,……,人类也是一样,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传统诗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冻后,至本世纪初,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各地诗社如雨后春笋般茁生,诗人如潮水般涌现,诗作更如恒河沙数。然迄今尚未获文学主流社会的普遍承认,出现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 这是往日被扫地出门遗留的恶果,我们不必惊讶,也不必过分焦虑,随着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推进,随着文化-文学观念的日益开放、宽容,传统诗词必有回归主流文学的一天。 原传统诗词被逐步排斥出诗坛之故,乃在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反封建政治文化运动。 旧文化被视为封建意识的载体,为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所代替;而作为语言代码的文字,也从文言改变为白话,所有文体都改变了以往的叙述方式,旧体诗也就以其“内容陈旧”、“形式僵化”,为白话新诗所代替。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革命的观念更趋极端,一切传统文化几乎都被目为异己,旧体诗遂被彻底封杀。 如今,狂热的政治情绪已趋向冷静,偏激的文化观念已逐步纠正,而传统诗词仍不能登上文学的正殿,其原因一为陈庸内容的思维定势遗留妨碍了对现实内容的新鲜反映与时代质感,二为古奥的文言表达妨碍了思维的沟通,三为森严的格律束缚了思想的自由。要解决这。 3.宋词中人生的三大境界人生的三大境界 (1) 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第一种境界: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风刮来,碧绿的大树上,一片一片树叶凋落。有一点迷茫,有一点凄凉。这是一种变化的意象,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心态也在变。在“一叶”的飘零中觉察到秋的到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看到了秋后的冬以及紧接着的烂漫的春。 (2)追求过程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凤栖梧》 第二种境界: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如王国维所说的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 (3)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第三种境界:元宵佳节,游人如织,灯火如海,鲜花如潮,就在这样的情景千百度地寻觅,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时,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换言之,寻找到方向对头的道路,又执着地追求,经过千辛万苦,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入真理之长河中,这是何等的欣慰! 4.【求作文宋词与人生,】宋词与人生 小河岸边,窗边竹林,缭墙重院,小楼之上,赤壁故垒.披蓑戴笠,孤独垂钓;竹林摇曳,琴声悠扬;院宇深遂,花落尘香;独倚小楼,西楼望月;金戈铁马,乱石崩云.轻叩历史的大门,将心浸在上下五千年中.持一长杆;弹一幽曲;拾一落红;斟壶浊酒;手摇羽扇.轻轻嗅着古老的味道,醉了…… 宋词里的中国柔肠千缕、素雅清幽,但却又不缺豪迈之气.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李煜的悲愁,辛弃疾的大义……一部宋词集就是一颗细腻的中国心. 读一首宋词, 犹如品一壶上好的女儿红.红而不俗,亮而不艳, 执着的守着自己的那份古朴,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神秘纱衣,经过时光的酝酿,散发出醇厚的酒香.如果说,诗似落花风尘定,那么,词若花茶心凝醉. 滚滚长江,一人兀立江岸,往事历历在目,想当年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气象磅礴.猛然间,跌入现实,思绪深沉,自笑多情,然而人生几何,何苦让一个“愁”字禁锢着自己,斟壶浊酒,持酒邀月,愿消除一切杂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梅蕊初绽,独消寒枝,异香沁人.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唯有香烟灭了的玉炉陪着她.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屋内词人枯坐,泪下千行,丈夫犹在眼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夜阑人静,幽困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回想起自己的故国,笙歌待宴,尊罍美酒,池塘漾碧,春水乍溶,夜虽已深,但宫中一片宝炬流辉,名香蕴馥,凄楚之情,涌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竹林摇曳,远处笛声乍现,沏杯花茶,守一片净土,轻轻垂下眼帘,嗅着清香与古典,品味宋词里的中国.。 5.请结合作品,论述宋词中的人生哲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 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 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 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 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 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 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 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 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 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二、学习重点说明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课文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从时间说,从远古到清末;从范围说,小说发展的规律,头绪纷繁。 因此,必须下功夫贯通起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课文的内容。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 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 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 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 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解题指导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朝代发展阶段体裁特点规律魏晋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话传说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 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魏晋南北朝发展志怪志人唐成熟唐传奇宋元继续发展话本明清顶峰①演义小说②文人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 1.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学生切实弄懂,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求学生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1.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的构思、想像,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比较讲究。 事,指作品描写的对象。沉思,深沉的构思。 义,指思想内容。翰藻,指作品的辞采。 课文引用萧统的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2.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 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课文引用《史通》的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3.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妍,美丽;媸,丑陋。 课文引用这两句话,是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4.意思是,虽然我的书名为。 6.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在朋友们的撺掇和帮助下,经过搜集、回顾、整理、编纂,我的诗集《足迹》终于正式出版了。 平时写首小诗,只是业余爱好,以前从未想到出诗集,今天诗集出版更没有奢望以飨读者。把平时零碎的小诗整理、编纂出版,以免失落忘记,闲暇时便于回溯过去,就象走过的路,再回头看看,这匆匆的步履、深深的足迹,增加点生活情趣,这才是诗集出版的真正目的。 我喜爱古典诗词。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大支柱,是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其历史之久远、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长、韵律之优美、文字之精妙、形式之多样、传世之久远都为世所罕见。纵观历代诗词,有的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有的描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有的歌颂祖国山川的秀美,有的提示人生哲理,有的反映生活情趣,有的为民呐喊,有的抒发个人情怀,有的倡扬正气,讴歌真善美,有的针砭时弊,鞭笞假丑恶。 这些就是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诗词的王国之中。从《诗经》到宋元明清各代诗词都有点滴涉猎。 虽不能全读,但却读过其中的名篇,虽不能完全弄懂,但却略知一二。从中汲取了文化营养,增强了工作信心,增加了生活乐趣。 我更喜爱唐诗。在中国这样一个怏怏大国,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化典籍,这些大量的文化遗产中单就诗词一类,就浩如烟海,任你穷其一生,也只能涉猎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所以,我重点学习了唐诗。唐诗是我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三株奇葩,唐诗则是艳丽多彩的第一株奇葩,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它如满天繁星,闪烁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营养宝库,千百年来它曾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诗歌作者。 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不仅是唐诗的爱好者,也是唐诗的受益者,倘若不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就没有现在的文化素养,更写不出任何水平的诗来。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诌”。 对这句俗语我是深有体会的,正是在学习唐诗中得到了潜移默化,受到了深深地感染,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习中时不时地写首小诗,时间长了积攒起来,一经整理编纂竟然成书,不胜荣幸。 我写的诗大都是五言和七言的仿古体诗,但决不敢妄称律诗。所谓古体诗是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体或古风。 因为,我没有专门学习作诗,不大懂平仄,声韵掌握得也不好,对偶有些牵强附会。所以,我写的诗充其量只能说是仿古体诗。 其中不免有无病呻吟之作,化用引用几句也难以融会贯通,其意境和品位更谈不上,把这些情况实实在在地告诉读者,决不敢隐其鄙陋。 我的诗集《足迹》,既是心灵的结晶,又是半生的轨迹;既有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又有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既述说匆匆的步履,又显现深深的足迹。 《足迹》没有归类分章,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就象走过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足迹》共收入小诗二百余首,其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既绘祖国的秀美山川,又状华夏的名胜古迹;既述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又叙离别时的痛苦流涕;既颂伟人君子,又斥奸佞小人;既发悲愤忧伤,也抒惬意舒畅;既有春天的温暖,又有晚秋的凄凉;既有现实人间的直陈,也有想象中仙界的幻想。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有白昼和长夜,天空和大地,高山和平川,……,人类也是一样,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传统诗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冻后,至本世纪初,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各地诗社如雨后春笋般茁生,诗人如潮水般涌现,诗作更如恒河沙数。然迄今尚未获文学主流社会的普遍承认,出现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 这是往日被扫地出门遗留的恶果,我们不必惊讶,也不必过分焦虑,随着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推进,随着文化-文学观念的日益开放、宽容,传统诗词必有回归主流文学的一天。 原传统诗词被逐步排斥出诗坛之故,乃在于二十世纪之初的反封建政治文化运动。 旧文化被视为封建意识的载体,为宣扬民主、科学的新文化所代替;而作为语言代码的文字,也从文言改变为白话,所有文体都改变了以往的叙述方式,旧体诗也就以其“内容陈旧”、“形式僵化”,为白话新诗所代替。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革命的观念更趋极端,一切传统文化几乎都被目为异己,旧体诗遂被彻底封杀。 如今,狂热的政治情绪已趋向冷静,偏激的文化观念已逐步纠正,而传统诗词仍不能登上文学的正殿,其原因一为陈庸内容的思维定势遗留妨碍了对现实内容的新鲜反映与时代质感,二为古奥的文言表达妨碍了思维的沟通,三为森严的格律束缚了思想的自由。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三天两日就能办到那么容易,故“五四”。 7.宋词对后世的重要性和影响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