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蓼莪》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全诗六章,四章,每章四句,二章,每章八句。 此诗第一、二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维螬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我"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全诗以充沛情感表现孝敬父母之美德,对后世影响很大。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四章赋;五、六章皆兴。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 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 2.论述诗经 小雅 蓼莪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手法《诗经》收有小雅74篇、大雅31篇。“雅”是周朝时代的宫廷乐歌,歌词内容多为祭祀、宴飨、歌颂、劝勉等抒情作品。小雅产生在西周的首都镐安(今称西安)和东周的首都洛邑(今称洛阳)地区。作者多数是贵族和官史,但也有少数平民百姓,因而小雅的民歌也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蓼莪》是有孝心的儿子哭悼已故父母的哀歌。从内容上看,很可能是用在上坟扫墓祭祀时的祭歌。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穷苦人。全诗充满对已故父母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诗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独自表白的方式讲述,因家庭贫困、被迫外出谋生,但是回家时父母已双双去世。后来他生活好转、丰衣足食之后,却没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谈不上对父母养老送终,而遗憾终身。 《蓼莪》形象地描述父母坟头上的蒿草已长得很高很高,祭奠祖先用的酒瓶、酒坛也已空空如也,表明已有相当长的日子,没有后人来上坟扫墓了,当然也无人锄草、培土和打扫坟墓周围。面对如此荒凉的情景,主人公心中不禁产生“可怜我的父母亲,生我养我真艰辛”和“父母恩浩大无边”的联想。接着追忆孩童时代受到父母宠爱的细节,长大后不愁吃穿而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时,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永抱终身的遗憾和内疚。令人读后产生共鸣。 时至今日,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状况和心情,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住上楼房、坐上汽车、有吃有穿、拥有电视、电话和冰箱等等物质条件,有的人甚至时常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时,常常会想到如果父母和长辈们仍然健在、能一起共享幸福生活和天伦之乐,该多么美好、多么理想! 《蓼莪》一诗劝勉我们,人生短暂、天有不测风云,而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决不可犹疑迟缓、观望等待或借故推托,否则,将抱恨终身。何况赡养父母是一项法律规定的义务。 3.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诗经有哪三种描写的手法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4.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 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 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 “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 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 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 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 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5.1. 《诗经.蓼莪》中用哪些细节描写孝子的悲痛心情《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 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 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生“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 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真至性的情咸,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 6.诗经的写作手法【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