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品汇名词解释

1.唐诗四分法名词解释

四分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一种。指把文学作品按照一定的分类学理论划分为不同文学体裁类别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文学作品可以划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种文学体裁。

唐诗四分法:

(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

(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

唐诗”、“中唐诗”、“晚唐诗”。

(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棅,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唐、大历—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

2.【"唐诗品汇"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的,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以说明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

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一、妙在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

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

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二、才思放肆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

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

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三、语次崛奇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

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3."唐诗品汇"引用哪三句话来评价<蜀道难>的,列举诗句对这些句子加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

现就这三句话,对《蜀道难》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品读。一、妙在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

为了避免写诗的“平”,就需要讲究诗意的起伏,这样才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在《蜀道难》里,这种诗意的起伏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诗人极力抒写蜀道之难。“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攀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等,都印证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断语。

这是从大处着眼来渲染蜀道的艰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起”。其次,在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渲染中,传达出来的是挽留友人、阻止其西行的细腻感情。

从“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诗人细致入微的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伏”。在这种起伏当中,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古人评说它“妙在起伏”是不无道理的。二、才思放肆所谓“才思放肆”,指的是写诗时,思路要放得开去。

对于李白这样一位浪漫主义大师来说,这一点自然不在话下。为了突出蜀道的“难”,诗人首先从整体印象即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来写蜀道的“高”与“险”;其次从蜀道开通的历史即时间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难”;再次从空间的角度即地势的险恶来写蜀道的“难”。

在对蜀道的“难”作直接的描摹之外,诗人还不忘用“悲鸟号”“子规啼”等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难”。蜀道的“难”除了地势上的奇险之外,还有人为的动乱夹杂其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些人为的动乱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蜀道的“难”。时而从整体印象写,时而从时间角度写,时而从空间角度写;既有直接的描摹,又有侧面的烘托;自然的环境和人为的动乱夹杂在一起……诗人的才思如信马由缰,随意驰骋。

古人评说它“才思放肆”,道理或许就在此吧!三、语次崛奇所谓“语次崛奇”,指的是在人们料想不到处下笔。全诗要表达的是挽留友人之意,却在诗的一开始来了这么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对于即将西行入蜀的友人来说,这个开头无疑具有“当头棒喝”的警示作用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一“奇”。

接下来该写蜀道的“难”了吧?可是诗人却不急,他还要拐弯抹角地搬出“蚕从”和“鱼凫”开蜀国的典故和“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来证明蜀地封闭之久和蜀道开通之难。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

这是“语次崛奇”之二“奇”。在为蜀道这个“畏途”营造气氛时,诗人请来了“悲鸟”和“子规”助阵,用它们的“号”“绕”“啼”“愁”来尽力渲染蜀道的“难”。

这种写法也是颇出人的意料的。这是“语次崛奇”之三“奇”。

4.古人无复洛城东 的意思是什么

一、这是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当中的一句,这一句中的”古人“指的是老朋友,可以解释为故人;

二、详解如下:

1、关于这一首诗的原文是:

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朝代:唐代

作者:刘希夷

原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2、翻译这一句: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3、所以根据上下文还有翻译可以看出这一个词指的就是老朋友。

5.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牛牛的小琐事

文学史习题1.Whatisthethemeof“Aredredrose”?ThethemeofARed,RedRoseisthepraiseoflove,thetrueandeverlastinglove.RobertBurnsisleavinghisloveandintendstoreassureherofhisfidelityandloveforherinhisabsence.Thepoemexpresseslove,butitdoesnottrytostirupdeepfeelingsofpassion,instead,itremindsreadersoflove,makingthespeaker'sfeelingssoundmoretheoreticalthanreal.Inthefirststanza,theword"Luve"isusedtwiceasapronoun,describingaparticularpersonthatthespeakerhasinmind.Bytalkingaboutthisperson,thepoetdrawsattentiontotheotherpersonandtohowherelatestothatperson,ratherthanexamininghisownemotions.Thisraisestheimpressionthattheloveaffairmightbemoreforshow,fortheapprovalofotherpeople,thanfortheexperienceofit.In"ARedRedRose"Burnsistellinguswhattheepitomeofloveistohim.Thesimilesheusesaremeanttoshowusthegrandnessoflove.Hecompareshislovetoaroseandtoamelody,showingusthatloveisbeautifulandprecious.Burnsalsoshowsushowloveisnotfleeting;thatifitreallyisloveitwillalwaysbetherenomatterhownearorfa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