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讲义稿傅斯年

1.对于诗句“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所呈现的情景,做60字的

我来回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爱情诗,浮艳而做作,在文学价值上远远不及《诗经》。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因此我们分析时也要看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其爱情诗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 《郑风 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周南 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卫风 木瓜》,“投我予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表达了远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这首诗带有明显的男女欢会色彩,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相互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白心迹。

《召南 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 《卫风 淇奥》这首诗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其中失落与心酸,谁能道尽说完! 《郑风 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鄘风 柏舟》,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诗细腻地描写出思念情人的忧郁苦闷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中女子怀念远方的爱人,在采卷耳时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许久那个箩筐都没填满。

又如《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面就含有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还有《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会她,使她寝食难安。

《郑风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写的则是见到情人时的欣喜心情,可见思念之深之切!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诗也是情深意切,于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那种深厚缠绵的感情。 《邶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们花前月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2.急

1.《诗经》婚恋诗研究 丁秀杰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时间:2004

2.《诗经》爱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 吴广义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2期

3.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黄伦峰 广西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4. 论《诗经》爱情诗表现方式的特征 刘东岳 苏国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 第02期

5.《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解读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6.《诗经》时代爱情婚姻状况研究 王亚娟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7.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张连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03期

8.《诗经》婚制婚俗探究 李雯 福建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07

3.蒹葭主题"明志说"来源

你好,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及其接受史,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情爱”说。余冠英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林庚、冯沅君说:“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中国历代诗歌选》)而傅斯年则认为:“此亦相爱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但这些从古及今的确定性解读中,一直存在着对《蒹葭》一诗不确定性的解读。就像有研究指出的:“诗的本事以及‘伊人’的性别都不确定,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较为广泛的象征性,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0页。)“伊人”的不确指可以追溯到朱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如陈子展说:“《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他思慕的这个人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或者我们主观地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这诗是爱情诗,诗人思念他的爱人呢?《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又远矣。黄中松这话说得最通。”(《国风选译》)而“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份,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唯一呢。”(扬之水《诗经别裁》。)更进一步,钱钟书则结合东西方文学“企慕之情境”,指出:“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管锥篇》第一册)

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4.舍得 星云大师 电子书下载网址 有吗

问得刁钻阿 序号 书名 责任者 分类号 出版社 1 1949解放 葛红国,裴志海著 I25/464 江苏文艺出版社 2 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戴旭著 E2/1 文汇出版社 3 photoshop中国画绘画技法 王晓红等编著 TP391.41/1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戴旭著 E2/1 文汇出版社 3 photoshop中国画绘画技法 王晓红等编著 TP391.41/102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阿里 毕淑敏著 I247.7/280 江西人民出版社 5 埃及艺术 高火编著 J141.1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6 奥运激情满校园 湖南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编 H194/8 银河出版社 7 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 萧鸿鸣著 I102.2/1-2 北京燕山出版社 8 巴罗克艺术 邵亮编著 J110.94/2 河北教育出版社 9 把握当下 刘丙仁编著 B821-49/83 中国致公出版社 10 百年大栅栏 张金起著 K291/21 重庆出版社 11 百喻经释义 王孺童校释 B942.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 棒喝人生:佛道儒家点醒人生的妙语 王诗书编著 B948-4/1 新世界出版社 13 宝贝,宝贝 周国平著 I267/463 江苏人民出版社 14 不抱怨的世界②:关系决定命运 (美)威尔·鲍温著 B821-49/75/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不焦虑的秘密:21种自愈方法迅速摆脱焦虑 (美)波特著 R749.7-4-/1 万卷出版公司 16 餐巾纸上的创业课 (日)神田昌典著 B848.4-49/103 重庆出版社 17 苍穹之昴 上 (日)浅田次郎著 I313.45/24/1 湖南出版社 1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德)尼采著 B516.47/7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 超级歌霸MP3(激情广场) 《音乐无限》主编 J642.1/40 伊犁人民出版社 20 超级歌霸MP3(想唱就唱) 《音乐无限》主编 J642.1/39 伊犁人民出版社 21 超现实数码影像创意 1 (英)哈金斯著 TN911.73/1/1 浙江摄影出版社 22 超现实数码影像创意 2 (英)雷诺-克拉克编著 TN911.73/1/2 浙江摄影出版社 23 出入命门:中医文化探津 李良松,郭洪涛著 R2-05/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4 创业成功的秘诀 姜博仁著 F276.3/1 当代中国出版社 25 此情自可成追忆 白衣萧郎著 I217.2/174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6 大师的艺术课:神韵天成 学养斋编 J-49/3 河北大学出版社 27 大学生科研导论 陈中文,袁小鹏编著 G644/3 科学出版社 28 大洋洲艺术 张荣生编著 J160.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29 带着感恩的心去工作 于学红著 B821-49/81 哈尔滨出版社 30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英)雅克著 F120.3/1 中信出版社 31 道德箴言录 (法)拉罗什福科著 B825-49/33 湖南文艺出版社 32 狄小杰侦探社 蔡骏工作室著 I247.7/282 重庆出版社 33 第三只眼:《同舟共进》精华系列 王家声主编 D602-62/2 广东人民出版社 34 第一次当主管 唯高主编 F719.3/2 中国物资出版社 35 东南亚艺术 朗天咏编著 J133.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36 读史举要 苏渊雷著 K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7 读史入门 许凌云著 K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8 俄罗斯艺术 胡建成编著 J151.2-64/1 河北教育出版社 39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 曹庆晖编著 J150.095/1 河北教育出版社 40 非洲黑人雕刻艺术 张荣生编著 J309.4/2 河北教育出版社 41 飞扬与落寞:老舍的沉浮人生 蒋泥著 K825.6/187 东方出版社 42 风俗民情 刘泓,浩瀚主编 H319.4:K/4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3 凤飞千仞:吉首大学形象与精神阐释 游俊,张建水主编 G649.286.4/2 高教出版社 44 佛传:《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 王孺童注译 B949.935.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5 佛典辑要 赖永海著 B948/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 佛教基本知识 正果法师编述 B94/2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7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 姚卫群著 B94/2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8 佛教三字经汇解:含《金刚经述义》《正信录校注》 王孺童校注 B94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9 富同学穷同学 王海滨著 B848.4-49/105 山西经济出版社 50 哥特式艺术 洪洋编著 J131.3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51 跟我学数码摄影 三品羊编著 TB86/2 人民邮电出版社 52 共和国部长访谈录 马国川著 K827.7/4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3 古代西亚艺术 高火编著 J137.09/1 河北教育出版社 54 古今名人 浩瀚,李生禄主编 H319.4:K/3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5 国歌 袁子弹著 K825.7/48 湖南出版社 56 国史要义 柳诒徵著 K207/3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7 国学词典 谢谦编著 Z126/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8 国学导读 刘兆佑等著 Z126/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 国学治学方法 杜松柏著 Z126-3/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0 好莱坞与情路难 (法)朱利耶著 J905.712/2 北京大学出版社 61 和平礼物 林徽因随笔 林徽因著 I266.1/5 北京大学出版社 62 黑道 上部 何顿著 I247.5/1757/1 湖南文艺出版社 63 黑道 下部 何顿著 I247.5/1757/2 湖南文艺出版社 64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刘心武著 I207.411/59 江苏人民出版社 65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赵嘉麟,葛万青著 I25/465 湖北人民出版社 66 红叶诗风:第二辑 红叶诗词研讨组编 I227.8/6/2 67 花样少年少女:写真书 八大电视公司著 J905.2/4 上海人民出版社 68 恍若梦中一相逢 胥智慧著 I217.2/17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9 回归 (英)希斯洛普著 I561.45/63 南海出版公司 70 。

5.蒹葭主题"明志说"来源

你好, 考察先秦以降《蒹葭》的主题及其接受史,主要有这样一些代表性的观点:(一)“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二)“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情爱”说。

余冠英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经选》);林庚、冯沅君说:“这是寻访意中人而无所遇的诗。”

(《中国历代诗歌选》)而傅斯年则认为:“此亦相爱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

(《诗经讲义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8页。)但这些从古及今的确定性解读中,一直存在着对《蒹葭》一诗不确定性的解读。

就像有研究指出的:“诗的本事以及‘伊人’的性别都不确定,使诗中的意象具有较为广泛的象征性,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0页。)

“伊人”的不确指可以追溯到朱熹。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蒹葭》主题的“不确定”说给这首诗带来更加丰富的阐释空间。

如陈子展说:“《蒹葭》一诗是诗人思慕一个人而竟不得见的诗。他思慕的这个人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或者我们主观地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这诗是爱情诗,诗人思念他的爱人呢?《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

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又远矣。黄中松这话说得最通。”

(《国风选译》)而“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份,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唯一呢。”(扬之水《诗经别裁》。)

更进一步,钱钟书则结合东西方文学“企慕之情境”,指出:“抑世出世间法,莫不可以‘在水一方’寓慕悦之情,示向往之境。”(《管锥篇》第一册)若帮到请采纳,谢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