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名人诗经的评价

1.有没有各个名人对诗经的观点看法

1.孔子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叫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 “思无邪”可以作三百篇的概括,孔子没有解释引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以作为“思无邪”的注脚。(虽然说的是学诗得来得的修养,自然也表现了他对诗本身的理解)然而三百篇中颇有不少激烈之作,并不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要使三百篇都归之“思无邪”,就只有对诗加以曲解。

2.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作为一般原则,这些意见实在很有价值,但孟子实际运用时却颇成问题。《豳风·七月》云:“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啕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诉说农夫们为统治者劳动的辛勤。孟子摘引后四句,作为“民事不可缓也”的论据,解释为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小雅·小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然顾之,潸然出涕”。诗写东方被周人征服的人民,难禁繁重的赋役,顾望周道而潸然流涕。孟子摘取后四句,作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的说明 。这与子夏把绘事后素联及礼后于仁义是同样的逻辑。

3.传诗大师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先秦诸子中荀子引诗最多,大多是断章取义。如〈〈齐风•乐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不管是按古人解释为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还是照今人理解为反映劳动人民繁重的劳役,诗所写的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荀子在〈〈大略〉〉篇中解释为:“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把它当礼的正常行为。前文提到曾子所引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荀子在篇中用在说明“仁者必敬人”的态度,比曾子所用离诗意更远。如此断章取义,在一书中比比皆是。再举一个例子:末章:“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这四句实紧承上章“我觏之子,乘其四路;乘其四路,六辔沃若”而来。左之右之者,无非是写之子驾驭技术高明,能够驰骋自如。(有,通友,顺也,与宜同意)锂子在章中竟解释为: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到了毛公训诂传,这四句更被训为“左,阳道,朝祀之事。右,**,丧戎这事”,更是离题万里。其始作俑者,实为荀子。

4.最早注意研究《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应当是战国末年为《诗经》作注解的毛亨,他著有《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全书三十卷,几乎对《诗经》所提到的动植物都作了注解,《毛传》对后人了解《诗经》中的动植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4.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解中时代仅次于《毛传》、《郑笺》和孔氏《正义》的重要著作,它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聚讼纷争的基本问题都作有深入地思考和辨析,特别是于《周南》、《召南》的理解,有别于前贤时儒,故笔者试作下文探讨苏氏之解。

2.【高手指教】古今名家对《诗经》的评价

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

对于《诗经》皠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柠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徕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寠为最佳良策)。

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仠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绠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讠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毠,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幠天下。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应该是司马迁引用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说明了《诗经》即事抒情、诗以言志的内容,以及既执著不懈又不过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状态。它鼓励了诗人积极用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反对沉湎于绝对个人的世界里。

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风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为经典,从而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情怀。在《诗经》的影响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抒泄社会情感的一种主要途径。

刘勰 《文心雕龙》着眼于《诗经》的感染力的阐释,认为《诗经》具有鼓动天下的精神力量;着眼于改造社会的目的,强调《诗经》批判社会不公的强烈现实态度;。

3.名人们(比如:鲁迅,孔子,孟子)对《诗经》的评价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第二次就是很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这段文字相当经典,与《报任少卿书》中部分文字大同小异,这里只取论诗的一句:《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董仲舒:“诗无达诂”正是此人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的。

原话是“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朱熹:他有两个观点最为有名,一是认为《诗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也就是说是他老夫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何休(东汉经学家):说《诗经》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鲁迅:根据《风》《雅》《颂》三部分的实际内容,认为《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20世纪中期俄国费德林院士也称:“《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4.关于《诗经》的评论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他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

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节,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

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事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命除了钞票还剩神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名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

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

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

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

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5.名人大家对论语的评价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7a64e4b893e5b19e31333239303835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汉民族,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

如前所述,人类对鬼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摆脱鬼神崇拜的过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和发展就距离鬼神世界越远。但是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鬼神的恐惧和虚幻的寄托、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更有许多人为了种种私利的需要,在今天依然在继续制造新的鬼神思想。然而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巫术鬼神势力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孔子就已经能高举人性的大旗,公开喊出不语“怪、力、乱、神”,并把“敬鬼神而远之”看成是“务民之义”,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国际上许多学者把孔子划分为自由主义者学派的类别,我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思想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和采纳,在他的一生中,也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在官场发挥作用,所以他基本上是以一个民间思想家的身份,通过外出访问和在家办学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传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

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6.评价古人,名人的诗句或句子

1.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陆游评价苏轼

2.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历代诗馀》评价苏轼

3.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王士禛评价苏轼

4.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苏轼评价屈原

5.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王安石评价曹操

6.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苏洵评价项羽

7.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朱元璋评价项羽

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评价李白

9.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评价李白

10天下勇士称项羽,虚与周旋兄弟拜,怀王彭城立会盟,金兰分路破秦关 。——林河评价项羽

7.有关《诗经.邶风.燕燕》的古代五位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

宋·许顗:“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

宋·朱熹:“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朱子语类》)

明·陈舜百:“‘燕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不可及处,正在于兴中带比,以乐景反衬哀情,故而“深婉可诵”。(《读诗臆补》)

清·陈震:“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读诗识小录》)

清·王士禛:“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国风·邶风·燕燕》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邶风》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诗歌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8.谁能告诉我一些名人对席慕蓉诗歌的评价

【书读人生】走进席慕蓉隽永绮丽的诗歌世界(社团推荐) 在我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有一本薄薄的诗集,也是众多书籍当中价格最便宜的一本,仅仅只有两块二(这在今天的经济状况下看,不值一提,可是在十四年前的1991年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风雨侵蚀,纸张开始泛黄,但是它给予我对现代诗歌的认知与欣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因为一场意外它的后尾部分已经残缺,可是它所蕴涵的魅力似琼浆玉液越久越醇,它是我第一本,也是最珍贵的一本诗集——《席慕蓉诗歌精品》。 此本诗集撷取了席慕蓉全部诗歌的精英,共计157首,可谓字字皆珠玑,篇篇是精品。

已经记不清曾经翻阅过多少遍,回味过多少次,无论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每每打开,墨香扑面,那种情思超逸,声韵天成的流丽,历历在目,令我沉浸在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流连忘返。 对于席慕蓉最初的印象是从收音机里获得的,当年的痴迷也在多年之后变成了一种现实,那就是我也开始了诗歌创作。

但在现代诗歌发展的当今,席慕蓉的诗歌在有些读者眼里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甚至不屑一顾,但我却格外钟情,尽管自己同时拥有许多大家的诗集,唯独对于她的诗歌品赏不绝,因为我从其毫不设防的真情袒露中获得一次次美的享受与启迪。 席慕蓉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其原籍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今重庆直辖市)。

全名穆伦·席连勃,是大江河的意思,“慕蓉”取于穆伦的谐音。她世家王族,其外婆宝尔吉特濂公主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1949年她随父母到了台湾,先后毕业于台北师范艺术科、师范大学艺术系,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其集诗人,散文家,画家于一身,多才多艺,令人敬慕! 对于解读大家的诗歌多少有点难以落笔,担心自己的水准曲解诗歌的本意,但是又不愿意孤芳自赏般沉浸其中,索性放纵自己,对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诗歌淡淡的,浅浅的,说上几句。

席慕蓉的诗歌具有一下几个典型的特色: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也是我所被打动的一点,这类从朴实中见真情的诗作鲜见于这本诗集中,她所呈现给我们的是毫无矫饰的美,淳朴纯真。 这在她关于青春、爱情和生命的一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与诠释。

其中《传言》中写道: 若所有的流浪都是因为我/我如何能/不爱你风霜的面容(第一节) 若世间的悲苦/你都已 为我尝尽/我如何能/不爱你憔悴的心(第二节) 他们说/你已老去/坚硬如岩/并且极为冷酷/却没人知道/我仍是你/最深出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带泪 并且不可碰触(第三节) 此首诗歌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却将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她直抒胸臆,集真情于笔端,情深意绵,诗歌的开篇中写到了一种奉献和理解,也是在彼此的互相付出与相依中将爱情的纯真达到水**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不能不使我们感动。 诗歌的第三节更是将这种情感升华,延伸,也是爱情在遭遇某种灵与肉的分离时“我”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爱”的“灵魂”在这里生动地加以阐释。

曾经复读此首诗歌多次,每一次的理解都不同,偶尔尝试自己对她的感觉进行下意识的“模仿”,到最终只是徒劳,后来在一次次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赏意识,希望从中攫取更大的收获。 她的另外一首诗歌《山路》字上也是平淡无奇,但却感人肺腑。

诗中这样写到: 我好像答应过你/要和你 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我好像答应过你/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第一节) 这里我们看到初恋的影子,一些记忆跌入眼底,多么令人心动,春日的下午“我”所能够做到的是与“你”走上美丽的山坡,坡上的景致更令我心醉,一种羞涩,种向往,一份记忆犹如春风荡漾心头,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愫与场景。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头/忽然记起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一些无法解释的伤悲(第二节) 作者在第二节立刻将我们带入另外一种境地,也是从记忆里回到现实,这时的“我”乌发霜染,面对镜中的自己,忽然想起一些没能实现的“诺言”,对于“诺言”为什么没有实现,我们尽可能地予以想像,总之“诺言”变成了一种伤悲,这不免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无奈的情愫,与作者一起不能自拔,这也是多年以后从记忆的角落触及的一段“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还在急切地四处张望(第三节) 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触及那段记忆,而且对于“少年”的深情不言而喻,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由于某种原因而“失约”的耿耿于怀,更是遗憾终生。 这一首诗歌在我的记忆也不知流淌了多久,总喜欢在安静的时候安静地品赏,也许那个时候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深刻。

诗意的流畅也似涓涓细流沁入心田。 二、短小精悍,意蕴深邃,余味不绝。

这也是席慕蓉诗歌的又一显著特点,具有精巧的特质,并且蕴藏极其丰富的内涵,最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首《昙花的秘密》,令我流连忘返。 此诗不过十二行,却精巧细致,诗歌中这样写到: 总是/要在凋谢后的清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 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一朵(第一节) 我爱 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曾有过 怎样皎洁的月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