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体注图考大全

1.《诗经体注圗考大全》共4卷,请问价格是多少

孔夫子旧书网上的信息:

已成交:

诗经体注图考大全 宣统宝兴堂藏版

作者:范紫登 出版社:宝兴堂 类别:线装古旧书

出版时间:0000-00-00 印刷时间:0000-00-00 上书时间:2007-09-09 品相:9成品相 现售价格:500 元 已售

诗经体注图考大全:光绪辛卯重刊木版印刷成文堂藏版四册全

类别:线装古旧书 上书时间:2007-06-25

开本:32 装订:线装 品相:8成品相

现售价格:800 元 已售

未售

诗经体注图考大全

类别:线装古旧书 上书时间:2007-09-05 :

装订:线装 印量: 品相:8成品相

现售价格:400 元 库存量:1 本

诗经体注(1函4册)

作者: 出版社: 类别:线装古旧书

出版时间:0000-00-00 印刷时间:0000-00-00 上书时间:2007-08-11 开本:16 装订:线装 品相:8成品相

现售价格:1000 元 库存量:1 本

…………

还有一些,自己登陆查一下吧。相关社区板块会有人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回答你的问题的。

2.杜氏家谱字辈大全

家谱序言--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家谱序言 “才晓得自己原来有杜甫那么牛的祖先”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

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

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

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

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

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

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

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

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

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

《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

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为什么频繁迁徙,杜海清推测是因为居住条件不好,毕竟都是农民,要寻找更适合农耕和居住的地方。

一张红纸记录了杜氏先人是如何迁徙到大冶的。杜大铭老人拿出杜氏后裔世系表介绍说:“一世祖万一公从江西迁到大冶市刘仁八镇的杜铁湾,现在这个湾子只有6户人家,30多人吧。

万一公的次子昭泗公又迁到金山的桐梓沟,现在人口也不多。昭泗公的儿子正十公又迁到刘仁八镇的杜壁昭,这个村子现在有五六百人。

大概是五世孙杜志安迁到保安镇。”至于更详细的情形,老人直摇头,感叹时间太久远、记不清楚了。

此时,一旁的杜海清补充说:最早大概是元朝末年迁过来的吧。至于为什么频繁迁徙,他推测是因为居住条件不好,毕竟都是农民,要寻找更适合农耕和居住的地方。

仔细翻看《杜氏宗谱》,却有了惊人发现。首先,家谱明确记载: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是宋代处士,即是说始迁大冶不是元代,应是宋代。

而且家谱记载十一世孙生于1556年,十世孙生于1536年,七世孙生于1449年,。

3.关关雎鸠,君子好逑,风雅动物是什么动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句,是“六经”第一句。

作为爱情的象征——雎鸠到底是什么鸟?说法有好多种:就当代注家而言,大都沿袭前辈,如高亨说:“雌雄有固定的配偶,古人称作贞鸟。” (《诗经今注》),这些注“雎鸠是贞鸟,是爱情专贞的象征”之类,如同未注。

至于“贞鸟”是什么?我看像凤凰一样,谁也没有见过,是大儒们根据书斋里的想象,敷衍出理学色彩。 晋唐以来的学者有关“雎鸠”的注释,除了说它是鱼鹰,有时也会说明就是鹗。

李时珍《本草纲目》:“鹗,雕类也……能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人呼为鱼鹰。”宣统二年日本人冈元凤著《毛诗品物图考》,就把雎鸠画成俯冲入水的鹗。

《图考》影响深远,所以一些鸟类书介绍鹗时,经常提到关雎。雎鸠即鱼鹰,也就是鹗的说法,几乎已成为定说。

如扬州学派代表人物焦循:鱼鹰,以其善翔,故曰漂。漂与扬义同,其飞翔之状似鹰,故食鱼独得。

就是大江南北居渚沚食鱼者,呼为“鹗”,五各反,即王之入声,盖缓呼之为王雎,急呼之为鹗,此古之遗称(《毛诗补疏》)。焦循是终身生活在扬州北湖之滨的学人,鹗是什么?焦循可能没看过。

今天他的一位研究者——赵航教授(扬州教育学院原院长)为焦循作补充 “这种鹗有很多种,有称白鹤子、漂鹗、牛矢鹗、苦鹗等”。(《扬州学派研究》第143页,广陵书社),焦、赵二位有无目睹过“雎鸠”的丰姿?我认为难免穿凿,如“苦鹗”即下文介绍的“姑恶鸟”(秧鸡),不属于食鱼的鹗。

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的鱼连及食鱼的鸟作出男女求爱隐语的解释后,日本《诗经》专家松本雅明认为,就《诗经》来看,在所有的鸟的表现中,以鸟的匹偶象征男女爱情的思维模式是不存在的。所以孙作云在《诗经恋歌发微》中,提出了《关雎》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在此基础上,对上古时代诗歌及器物图案中的鱼、鸟作了全面考察,认为鸟、鱼有分别象征男女两性的意义,并进一步认为雎鸠在河洲求鱼,乃是君子执著求爱的象征。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还从先秦古器物及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大量“鸟鱼”图案与造型,专门撰文证明雎鸠喻意问题(参见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二期)。

但也还是有人对鱼鹰说提出质疑,当代胡淼先生认为“这是与诗情、诗境、诗意 完全不相符的,这些解释是无法接受的”。“《关雎》一诗,正是以鸟的鸣声起兴的生动范例。

诗中之鸟,是一种快乐的鸟类歌唱家,而绝不是鹗那样独往独来,盘旋于水域上空袭击鱼类的猛禽,更不是色 黑如乌、形态猥琐丑陋,潜水捕鱼的鸬鹚。”。

胡淼认为雎鸠是苇莺,即其老家微山湖呼之为苇喳子。“每年初夏,河塘中之苇、蒲新叶初葳蕤,便有一种比麻雀略大 一点的小鸟,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

站在芦苇的高枝上,从早到晚高 声歌唱。歌声抑扬顿挫,铿锵有管乐之音,曲调简约而有变化,委婉 似有抒情之意……这种鸟数量很多,几乎凡河沟池塘中有芦苇蒲草生长的地方,都有他们的成员在歌唱,而且没有人知其名。

苏北等地的 民众,即以其鸣声,呼其为‘柴呱呱’(柴即芦柴、芦苇之意)或‘ 呱呱唧’。实际上,它的‘呱呱唧唧’的鸣声,与‘关关雎鸠’的声 音十分贴近。”

(《诗经关雎中的雎鸠是什么鸟》,《人民政协报》第70期)“儿时,我曾钻进密密的苇棵去造访苇莺的窝,它的窝用草和毛发编织而成,如小小的坩锅样,系牢苇杆上。我也曾掬过窝里如麻雀蛋大小的蛋,但又放回窝内,不像别的孩子搞破坏。

稍长,到大湖去,可以听到百鸟的热闹争鸣;其中,声音最嘹亮最动听最抒情的还是苇莺的歌唱,苇莺绝对是拿金 牌的第一等的高音歌唱家。而且是雌雄对唱,在天高水阔中,讴歌真挚的恋情。

用雌雄对唱的鸟声兴起男女情爱,是非常自然 妥贴的。 苇莺唱的曲子基本是四音节一句,与四言的《诗经》恰好有共同 的节拍。

至于唱的具体内容,你可以填不同的歌词。你既可以听成“ 关关雎鸠”,也可听成“呱呱唧唧”或别的什么。

我家四姑在苇塘边柳阴下,听着苇莺的对唱,曾给我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小时候有 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但为家庭所不容,他们便坐了一只小舟逃到大湖。

在船上过了一段艰辛而幸福的飘泊日子,有一天暴风雨袭来,舱里积 满了水。男的急忙呼喊:快刮水!快 苇莺刮水!女的急忙呼喊:快撑船! 快撑船!就这样,在“撑撑撑撑”、“刮刮刮刮”的呼喊声中,小舟 沉没了。

据说,苇喳子就是他们变的。于是它们就整天对唱“撑撑撑 撑”、“刮刮刮刮” …… ” (《苇莺——爱情鸟》见“国学网”)。

苇莺是苇塘及沼泽地区内常见的食虫鸟类,体色以褐为主,嘴细尖;体型纤长,性活跃,在草茎间穿飞及跳跃寻捕昆虫。一种大苇莺,俗称“大苇扎、苇串儿及芦蝈蝈”,背羽棕褐色,具淡黄色眉纹,**淡白色,**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的纵纹。

它们是苇塘及水洼地附近的典型优势种。大苇莺在繁殖时期,常停立于芦苇顶端不停地鸣。

4.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翻译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宋】欧阳修 【原文】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修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

生于高门,世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虽君子,犹或难之。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

《书》曰:不自满假。又曰:汝惟不矜不伐

以舜、禹之明,犹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已。 广平宋君,宣献公之子。

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君少自立,不以门地骄于人。

既长,学问好古为文章。天下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歉然常若不足于己者。

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出其天性。

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之而后至也。学而不止,高而愈下。

予自其幼见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孟子所谓“孰能御之”者欤! 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其夺也。

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之所难者为难能也。 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久处而不厌也。留之数日而去。

于其去也,不能忘言,遂为之序。 庐陵欧阳修述。

【译文】 贫寒之士对粗略的饭菜甘之如饴而修习仁义之道,诋毁和赞誉(都)不能影响他的操守,饥寒交迫(也)不会影响他的本心,这些一般人会认为很难做到,而君子认为很容易做到。(如果)生于高贵门第之家,世代继承官位爵禄,自己却能够做到身穿粗陋的衣服,那些骄傲自满贪图安乐的享乐,生长于其间却不沉溺这种习惯,每天都能见到这些他自己内心却不被影响,这些即使是君子,也很难做到啊。

学问品行完全可以使自己立足于世却能不停止前进提高,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使自己超越常人而他的心志却越发谦卑,这些即使是君子,也认为是很难做到的啊。《尚书》上说:人不能自满自大。

又说:你应该不自夸自大。凭借舜和禹那样的明达,仍然拿这些话来作为自己的警戒敬畏,何况比他们差的人呢!这些实在可称得上是很难的啊! 广平人宋先生(敏求),是宣献公(宋绶)的儿子。

宣献公凭文章成为当代的文章宗师,在朝廷内外扬名,登上辅弼之位,高洁的品德闻名一时,美好的声誉留传后世。宋先生少年时就自持自首,不因自己的门第而傲慢待人。

长大以后,求学求道喜好古法作文章。天下贤明的士大夫都赞许钦羡他的为人,而宋先生从不自足常常觉得自己好像还有很多不足似的。

(他)在太学做官,自己甘于寂寞守官太学,每日与贫寒之士来往,而跟从太学的先生和国子们讲论道德,来追求进益。生活之中能够不沉溺那种习惯,这大概是出于他的天性。

他能够眼见这些却能够无动于衷,是由他天性的通明和后天的学习而达到的。越学习而越不肯停止,(学问品行)越高而越谦卑。

我从他幼年时看到了他的成长(过程),(知道他)努力施行而不厌倦,时间越久而越沉迷,可以想象他一定会将前途无限。这就像孟子所说的“谁能抵御他”的那种情形吧! 我是一介寒士,遇到好时候发奋努力,忝居朝廷,(努力)坚守贫贱之时的节操,(但是)在面临厉害福祸冲突的时候,(还是)常常害怕会被改变。

就看我努力去做君子认为容易做到的事仍然像这个样子,我就知道去做圣贤都觉得难以做到的事是多么难了啊。 今年三月,宋先生从京城来,探望他的舅舅。

我有机会能请他到我南书房来,聆听他对时势的议论因而仰慕他的为人,即使与他终身相处也不满足。我留他(在我家待了)几天才离开。

在他离开以后,(我仍然久久)不能忘记他的话,于是为此写下这篇序。 皇祐元年(1049)庐陵人欧阳修记述。

【注释】 1、本文作于皇祐元年(1049),见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十四。 2、陋巷之士:贫寒之士。

陋巷:借指贫寒。 4、藜藿:藜和藿。

亦泛指粗劣的饭菜。 (1)藜和藿。

亦泛指粗劣的饭菜。《韩非子·五蠹》:“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刘良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明王宠《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辈饱藜藿,散发从箕颍。” (2)指贫贱的人。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5、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国语·晋语》:“修武之德。”

《汉书·叙传下》:“束发修学。”唐韩愈《原毁》:“一善易修,一艺易能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6、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颖达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

5.祠堂对联大全

祠堂通用对联:

长绵世泽;

丕振家声。

——长绵:亦作“绵长”1.延续久远。南朝梁庾肩吾《谢赉林檎启》“丹徒故。:苑,岁绵长而不见;岷山旧植,路重阻而来难。《西游记》第十一回:”“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如大清历数绵长,”:延臣寿命,臣当益加勤勉,谨保终始。”世泽: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吴承恩《挽陈拙翁》诗:”“龙楼动褒表,世泽正丕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余既识其前后岁月,而慨夫能守世泽之难也。”丕振:.大力振兴。《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乃不思大展经纶,丕振旧业,以光先人之绪。”家声:家族的名声。

衣冠百世;

俎豆千秋。

——衣冠:指世族;士绅。《后汉书·羊陟传》:“家世衣冠族。”百世: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俎豆:1.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2.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后汉书祭遵传》“虽在军旅,范晔:不忘俎豆”。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故著之独详,亦以见公(袁可立子袁枢)得俎豆于孔庭者非诬也。”千秋:岁月久远。

福田祖宗种;

心地子孙收。

——福田:佛教语。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晋道恒《释驳论》“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万法,如地能长万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养《朱子全书?学二》“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镜花缘》“欲广福田,须凭心地”。收:指收心。收起散漫放纵的或不良心思,不要被外界所干扰。

礼乐绳其祖武;

诗书贻厥孙谋。

——礼乐诗书:“礼乐”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后泛指书籍和一般的诗文。

春露秋霜崇典祀;

父慈子孝笃伦常。

——笃:指“笃信”忠实地信仰;深信不疑。伦常:人与人相处的常道。特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即认为这种道德所规范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即五伦,是不可改变的常道。

高天厚地献奇,星斗图书山水画;

光宗耀祖垂训,衣冠礼乐圣贤言。

——高天厚地:比喻长久。明·吴承恩《贺金耻齐翁媪齐寿障词》引:“高天厚地,共启长年。”图书:指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光宗耀祖:光:有面子;宗:宗族;耀:显耀;祖:祖先。为宗族争光,使祖先显耀。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今幸得一举登科,荣宗耀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垂训:垂示教训。《文选·夏侯湛》:“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刘良注:“傲慢理不可以垂教后人。”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夫先王垂训,开端中人。”明李贽《答马历山书》:“虽各各著书立言,欲以垂训后世,此不知正堕在好为人师之病上。”清陈炽《序》:“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空文垂训,道可传而器不可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