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让弟子学习《诗经》,我们读《论语》也要读当然要先读诗经,诗经比论语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成书最早是在西周,孔子老是引用诗经里的句子,你不读诗经,怎么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举个例子吧,下面这些都是论语里跟诗经有关的,要是没读懂诗经,根本不明他到底在说什么的。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这篇比较有意思,伯鱼就是孔鲤,孔子的儿子。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2.如何才能读懂《诗经》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 奏上6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 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 事;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 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 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 《小雅•祈父》云: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 《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 以。 If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 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 《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 有梅》的“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 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 调的痕迹来。 3.读《诗经》需要注意什么呢读《诗》第一当辨明之事,即为〈诗序》。 按释 之作,凡有三 种:(一)释之字句者,如今之《毛氏诂训传>是也。(二)释 《诗》之义者,如今之《诗序》是也。 (三)推演〈诗〉义者,如今之 《韩诗外传》是也。 (三家诂训及释《诗》义之作,今皆已亡。 三家诗亦 有序,见《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论》)魏、晋而后,〈毛诗〉专行者千 余年。 学者于《诗序>,率皆尊信。至宋欧阳修作〈诗本义>,苏辙作 {诗传>,始有疑辞。 南渡而后,郑樵作〈诗辨妄》,乃大肆攻击。 朱子 作 ,亦宗郑说;而〈集传》与毛、郑之争又起。 {小序〉之 义,诚有可疑;然宋儒之疑古,多凭臆为说,如暗中相搏,胜负卒无分 晓,亦不足取也。清儒初宗毛、郑而攻〈集传>,后渐搜采及于三家。 始 知毛、郑而外,说〈诗> 仍有古义可征;而《集传〉与毛、郑之争,又渐 变而为三家与毛之争。 时则有为调停之说者,谓〈诗> 有"作义”、"诵 义”;三家与毛所以异同者,毛所传者作义,三家所传者诵义;各有所 据,而亦两不相悖也。 其激烈者,则径斥〈小序> 为杜撰,毛义为不合。 二者之中,子颇左袒后说。 此非偏主今文,以事理度之,固如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