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岳阳楼(杜甫)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回答全诗抒发杜甫《登岳阳楼》:沉郁顿挫的岳阳楼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这在杜甫的诗中,似乎不是个别现象.杜甫号称“诗圣”,却往往不讲究开头.《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是很平淡的文字.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一样激动(像《登高》那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好像有点偏爱.又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都很平静,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而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这样(如上述《登高》的开头两句).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要比七言高雅古朴得多.这表现在文字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激动,更不轻易以文采取胜.再看下面的句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按理说,登岳阳楼的人,目力所及,是无法窥见吴楚大地全貌的;可是杜甫在这里却夸张地说: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得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这一句可能是受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影响.曹操的原文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不过曹操说得比较朴素,用了两个“若”,是明喻;而杜甫干脆就把假定性从字面上省略了.从修辞上来说,直接用了“坼”和“浮”,是暗喻.这个“浮”字,可能是唐诗人十分欣赏的.王维《汉江临泛》: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还只是波澜的涌起,造成城市(郡邑)的浮动的感觉.而杜甫却是乾坤、大地和天空日日夜夜地浮动,想像的气魄更为博大.这不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且是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情绪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这一联,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喝彩:“气压百代,为一方雄浑之绝.”(陈伯海《唐诗汇评》[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70页)但是,杜甫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有关亲朋离异的,有关自己健康恶化的,这可能是小痛苦,但是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之中.这气魄,就宏大而深沉了.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而是诗人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是他随即又转向了他个人的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他的情感节奏.《杜诗说》的作者说这首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这种“阔狭顿异”,也就是情绪的大幅度起伏变幻,事实上也就是杜甫本人在《雕赋》中所说的“沉郁顿挫”.在《登楼》中,则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地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也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但是,在注意到杜甫精神空间的博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登楼》《秋兴》八首之一和《登岳阳楼》的明显不同.前者比较富于文采,比较富于激情;而《登岳阳楼》的语言则比较朴素,情感比较内敛.“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除了孤舟的“孤”以外,别无形容词.“戎马关山北”,似乎只是叙述.“凭轩涕泗流”,有点实话实说.但是,文字的平实,和内在情感的含。 2.王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稍微短一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作品名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品别名 闻官军收两河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杜甫 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剑外忽传收蓟北2,初闻涕泪满衣裳3。 却看妻子愁何在4,漫卷诗书喜欲狂5。白日放歌须纵酒6,青春作伴好还乡7。 即从巴峡穿巫峡8,便下襄阳向洛阳9。[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涕(tì):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这句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2] 白话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3]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 3.唐诗排行榜的评价方法作者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选本方面,采集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70种唐诗选本为数据来源。其中,唐人选唐诗9种,宋金元人选唐诗8种,明人选唐诗5种,清人选唐诗11种,现当代人选唐诗37种。评点方面,以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为数据来源。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依据《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和相关专题目录索引来统计。文学史方面,选取20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9种文学史著作作为数据采集的来源。在最后的综合计算中,古代选本所占权重为30%,现当代选本所占权重为20%,历代评点所占权重为30%,研究论文所占权重为10%,文学史著作所占权重为10%。 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权求和。兹以X代表历代选本指标,P代表历代点评指标,L代表20世纪研究论文指标,W代表文学史指标,Z代表每首诗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以每项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求和。 以这种方法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出每首作品的综合分值。依据每首综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诗名篇排行榜。 排行榜虽然列出了每首诗歌的网络链接总数,但并未纳入计算,仅作为参考。 4.谁有两首现代诗歌,两首古代诗歌依心 夜色布满了这座城市 漫天的黄昏被晚风吹进潮湿的心 轻轻柔柔地掠过脸膛 没有你的一天结束了 四年你的一天或许才开始 迷离的灯火下,翻阅的书,手机的信息。. 丝丝缕缕的气息提示: 你曾深深的驻扎过 更提醒我从此会没有了你 听一遍你喜欢的歌 记忆里,那些或泣或笑的约定 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 在这一片天空里 花正红,叶正繁 那又如何 唯有顺着夜的轨迹 试图找到我贪念的你 然而,留给我的 只是辗转难眠的孤单 和着丝丝缕缕的思念 守候 城市忘记了秋雨的气息 感觉不到丝毫秋的味道 忽来忽去的人在匆忙 落叶打在头上 哦,我需要这样的提醒吗 清楚地了解那个保存在心的人 或许正被那个他静静的保护 可是,那一切都是真的吗 那个城市不正弥漫着你的气息 那味道连远方的我都能深深拥抱 其实,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想你 因为,根本不曾忘记 所以,犯不上多此一举的提起 数着日月轮换 看着花开花谢 你会回来的啦 只是,你不在身边的时光 守候成了我唯一的名字 遥想 风吹芭蕉低, 雨打石阶长。 彻夜无梦想, 孤灯涩泪尝。 往日多少意, 落在冻水上。 兆年瓦上霜, 或见梅花香。 石涛 千山无鸟踪, 孤松立石丛。 三尺冰来封, 春绿存心中。 5.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的所学课程和要求阅读书目哪位同仁有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文学1998年4、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5、孟子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60年6、庄子校诠 战国·庄周,王叔珉 撰 中华书局2007年7、墨子选译 战国·墨翟,谭家健、郑君华 注 上海古籍1990年8、春秋左传注 战国·左丘明,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1981年9、国语译注 邬国义、胡果文等 译注 上海古籍1994年10、战国策注释 汉·刘向 编,何建章注 中华书局1990年11、史记选注集评 汉·司马迁,韩兆琦选注 海南2003年12、汉书选 顾廷龙、王熙华 选注 古典文学1956年13、古诗源 清·沈德潜 选 中华书局1963年14、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1978年15、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16、曹操集注 魏·曹操,夏传才 注 中州古籍1986年17、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赵幼文 校注 人民文学1984年18、陶渊明集校笺 晋·陶渊明,杨勇校笺上海古籍2007年19、搜神记 晋·干宝,汪绍楹 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20、世说新语校笺 南朝·宋·刘义庆,徐震堮 校笺 中华书局1984年21、唐诗选注 葛兆光 选注 人民文学2007年22、唐诗汇评 陈伯海 主编 浙江教育1995年23、唐人小说 汪辟疆 选编 中华书局1978年24、资治通鉴选评 宋·司马光主编,施丁 选评 上海古籍2003年25、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选编 中华书局2007年26、王勃诗解 唐·王勃,聂文郁 解 青海人民1980年27、陈子昂诗注 唐·陈子昂,彭庆生注 四川人民1981年28、王维集校注 唐·王维,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年29、李白集校注 唐·李白,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30、杜诗详注 唐·杜甫,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31、白居易集笺校 唐·白居易,朱金城 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32、韩愈集 唐·韩愈,卞孝萱、张清华 选编 凤凰2006年33、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尚永亮、洪迎华选编 凤凰2007年34、李贺诗集 唐·李贺,叶葱奇 疏注 人民文学1980年35、李商隐诗选 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 选注 人民文学1986年36、杜牧选集 唐·杜牧,朱碧莲 选注 上海古籍1995年37、唐五代诗选 乔力 选注 人民文学2000年38、宋诗选注 钱锺书 选注 人民文学2005年39、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高海夫 主编 三秦1998年40、宋词三百首笺注 清·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 笺注 人民文学2005年41、话本选 吴晓玲等 选注 人民文学1984年42、欧阳修选集 宋·欧阳修,陈新、杜维沫 选注 上海古籍1986年43、王安石选集 宋·王安石,王兆鹏、黄崇浩 选注 凤凰2006年44、苏轼诗选 宋·苏轼,王水照 选注 上海古籍1984年45、黄庭坚选集 宋·黄庭坚,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1991年46、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秦观,徐培均校注 上海古籍1985年47、李清照集笺注 宋·李清照,徐培均选注 上海古籍2002年48、陆游选集 宋·陆游,朱东润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49、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1993年50、杨万里选集 宋·杨万里,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1979年51、范成大诗选 宋·范成大,周汝昌选注人民文学1959年52、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宋·姜夔,夏承焘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53、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 选编 人民文学1983年54、关汉卿全集校注 元·关汉卿,王学奇等校注 河北教育1988年55、集评校注西厢记 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张人和 集评 上海古籍1987年56、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57、全元散曲简编 隋树森 选编 上海古籍1984年58、震川先生集 明·归有光,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2007年59、汤显祖戏曲集 明·汤显祖,钱南扬 校点 上海古籍1978年60、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周淮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61、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夏咸淳选注 上海社科1995年62、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1973年63、水浒传 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1975年64、西游记 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1955年65、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人民文学1985年6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编 人民文学1958、1956、1958年67、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濛初 上海古籍1982年、人民文学1996年68、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朱其铠注 人民文学1989年69、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人民文学1996年70、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人民文学1995年71、长生殿 清·洪升 人民文学1991年72、桃花扇 清·孔尚任 人民文学1991年73、清诗精华录 钱仲联、钱学增 选注 齐鲁书社1987年74、桐城派文选 漆绪邦、王凯符等 选注 安徽人民1984年75、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 中华书局1959年76、近代诗钞 钱仲联 选编 江苏古籍1993年7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78、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 广大人民1980年79、诗集传 宋·朱熹 撰 凤凰2007年80、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 补注 中华书局1983年81、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金良年 译 上海古籍2006年82、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83、荀子译注 战国·荀况,张觉 译注 上海古籍1995年84、韩非。 6.<<唐诗汇评>>中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评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百科名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目录 作品原文 又名 注释译文注释 译文一 译文二 作品鉴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总述 中心思想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 又名 注释译文 注释 译文一 译文二 作品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总述 中心思想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②之③任蜀州④(川)①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画 城阙⑤辅⑥三秦⑦, 风烟望五津⑨。⑧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⑩游人。 海内⑾存知己, 天涯⑿若比邻⒀。 无为⒁在歧路⒂, 儿女共沾巾⒃。 编辑本段又名 又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本文选自《王子安集》 ②少府:官名。 ③之:到,往。 ④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⑤城阙:城墙和宫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⑥辅:以……为捕,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⑦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⑧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在风烟中。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⑨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⑩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⑾海内:四海之内。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⑿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⒀比邻:并邻,近邻。 ⒁无为:不要。 ⒂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⒃沾巾:泪水沾湿衣服。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歧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 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