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师礼让的诗歌尊师礼让的诗歌【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赠五老韩尊师 唐__赵嘏 有客斋心事玉晨,对山须鬓绿无尘。 住山道士年如鹤,应识当时五老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孔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物轻情谊重,千里送鹅毛——宋·邢俊臣《临江仙》。 2.尊师礼让的诗歌尊师礼让的诗歌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赠五老韩尊师 唐__赵嘏 有客斋心事玉晨,对山须鬓绿无尘。 住山道士年如鹤,应识当时五老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孔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物轻情谊重,千里送鹅毛——宋·邢俊臣《临江仙》 3.关于尊师礼让的诗歌做人梯的不仅是我, “不, 充其量我只是其中的一阶!” 有人说你是春蚕,又何为春蚕,托起别人,照亮别人,灯塔的含义! 老师啊!”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不,不, 可你的行动已将这些意象诠释的淋漓尽致有人说你是蜡烛, 我只是那火焰上的一个小小火花, 对这些比喻却矢口否认, 还有些孩子的作业没有顾及,我还没有做好! 粉笔已经向我表白,不, 牺牲自我! 三尺讲台早已向我诉说, 什么是红烛, 甘于贫苦, 你又笑了, 只将真理诉于学生, 你连连摇头,这就是您的品格!” 有人说你是人梯, 默默无闻, 你忙忙摆手,我没有那种境界, 你又连声分辨, “不,领引方向, 燃烧自己, 这只是我的职责,不, “不, “不,美化人间, 不分昼夜!” 有人说你是灯塔,甘于付出, 人梯的精神,我没有那么伟大 4.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的意思为: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此句选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写发《论语》,文章内容讲治国者必须礼让,因为礼主敬,依礼而行就会处事合宜;谦让生和,就会上下无争。能做到礼让,治国也就没有困难了。礼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规范,让是人与人互相尊重的明确表现。 仁的体用,首先在于礼让。懂得礼让就会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也就能够有发乎真心的关怀和仁爱。因为对他人有仁爱和尊重,他人亦会反过来给以尊重和仁爱。如此便可得人心,民心悦服,则国家自然得以大治。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文章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5.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哪些有关“文明礼仪”的古诗有: 1、《经》 唐 李峤 汉室鸿儒盛,邹堂大义明。 五千道德阐,三百礼仪成。 青紫方拾芥,黄金徒满籝。 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群英。 译文:汉代学术之风盛行,朝廷大义当道。五千个人都能阐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讲好礼仪。学士们身穿各色衣服,笼子里装满了黄金,大家也不理睬。谁的学识最渊博呢?大家一起来吟诗作对。 2、《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张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让,居然合礼仪。 休疑汝尚小,须信我饶为 译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顺礼让,谈到礼仪滔滔不绝。别怀疑他年龄很小,应该相信他很有教养。 3、《绝句》 宋 吕希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寒即加衣饥即食,孰为末节孰为先。 译文:学习文明礼仪的人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千人,这是顺应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饥饿了就吃饭,孰轻孰重大家自有判断。 4、《礼记·经解》 商朝 荀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译文:文明礼仪对一个来说,应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晒直的绳子不能弯曲一样。 5、《绝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悬旧礼仪,郎君又产玉麟儿。 便烦着眼从头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译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温习一遍旧时的礼仪,郎君又写下了玉麟儿这样的佳作。耐心地从头看完,确实让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文明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文明礼仪。实际上文明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文明礼仪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文明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文明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文明礼仪。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君子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看孔子的称赞。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的,如同绘画—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定要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来,饮酒相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带酒窝的笑脸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用素粉打底真漂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乐的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