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知道描写苗族蜡染的一句诗,词或者句子么《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 这是讲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所以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供参考。 2. 谁能提供一些关于云南白族(最好是有关白族扎染)的歌谣,俗语白族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白族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白族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族风情,而且形象地刻画出白族的形象、心理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白族的百科全书,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它不仅是白族文学艺术精品和作家艺术家的乳汁,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白族歌谣主要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 白族歌谣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都能演唱。短调俗称“白族调”,白语称为“拜枯”,即“白曲”。长歌俗称“本子曲”,按其音乐和表演形式来看,属曲艺,但其唱本常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长诗。 白族调(短调):白族调流行最广,最常见的为每首八句。常在山间、湖畔、田边、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民族节日里演唱。听众成百上千,一唱众合,通霄达旦,场面壮观。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一字歌等。 反意歌描述的人及事物与实际相反,故意将正面的意思反说,造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如《竹叶沉重石头轻》: 说你听, 竹叶沉重石头轻; 蚊子抬着铁撬杆,房头上飞奔。 花猫犁田沟垄直,水牛捉鼠稳准狠; 公鸡驮货学马叫,马儿报黎明。 一字歌的每一句里都用一个相同或音相谐的字,造成一种特殊效果。有些甚至连出现的位置都不变。如《“爱”字曲》里,每句都以“爱”字起头,大胆、热烈地表露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爱你哟, 爱你这话难出口, 爱你的话先不说,爱在我心首。 爱你姣姣桃花色,爱你甜甜多温柔, 爱你这话讲给你,爱到我白头。 有些一字歌,还采用谐音字,使其显得活泼、诙谐。如《新娘做客》中的“新”、“薪”、“心”相谐: 新娘做客心喜欢,崭新衣裳身上穿; 新人初到亲戚家,坐在薪垛边。 不料薪垛垮下来,新娘压在薪下边; 新郎吓得“弹三弦”,心跳了几天。 叙事长歌(本子曲):叙事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而以抒情为主。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出门调》、《黄氏女对金刚经》、《放鹞曲》、《月里桂花》、《母鸡抱鸭》、《青姑娘》等50多部。 《鸿雁带书》流传最广,是一篇书信体抒情叙事长诗,分“问信”、“寄信”、“回信”三个部分。基本情节是:一位白族妇女的丈夫出门做木匠,久无音信。她思念心切,给丈夫带信,叙述了妻离子散的情景和她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回信了,他在外并非“乐以忘忧”,而因“手长衣袖短”,无法回家乡。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另一篇代表作是《出门调》,又称《木匠史》。全诗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五个部分,共200多行。 《黄氏女对金刚经》共30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一部。长诗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描述黄氏女因赴太子会念经,淋雨害病,倒床不起。其夫赵联方不闻不问,她只得让12岁的小女儿玉英去找姨妈,请医生开药方。黄氏女想活下去,但狠心的阎王传她到地狱去对经。后一部分描述黄氏女哭别女儿动身到阴曹及她在阴曹的经历,最后女转男身。 《放鹞曲》和《月里桂花》都以爱情为题材。《放鹞曲》是一部爱情悲剧。一个放鹞赶雀的小伙子在田间与割草的姑娘相遇,两人对歌相识后定情。男方无钱,一时无法成亲,只得出门找钱,到远方做木匠;女方的母亲贪财,逼女儿与有钱人成亲,姑娘积郁成疾,得病而死。美丽的姻缘就这样被毁了。小伙子回来后,只能到情人坟上探望,寄托哀思。《月里桂花》描写了一对白族男女青年之间的初识、试探、相恋之情。 《谷鸡子》和《母鸡抱鸭》都是动物拟人化的诗。《谷鸡子》写的是小秧鸡一年辛勤劳作,到头来却向偷窍劳动果实的老鼠、麻雀借粮,对不劳而获者作了辛辣的讽刺。《母鸡抱鸭》生动地描述了母鸡抱鸭一场空的情景,对忘恩负义者作了无情地揭露。 白族谚语有本专门的书 《白族谚语》 作者: 张东向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类别: 历史 上书时间: 2006-10-14 出版时间: 1992-05-01 印刷时间:1992-05-01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3. 蜡染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蜡染 [là rǎn]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染布工艺。 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百科释义报错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查看百科。 4. 扎染的文化思考一、白族扎染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商品属性,更在于它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 扎染的商品属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受到了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交换价值在稳中呈缓慢上升趋势;使用价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仅在大理在云南的公共场所,例如各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厅、会客厅,机场码头车站大厅、候机候车候船室,大型展览(播)室等都能见到白族扎染美丽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许多重要场所,例如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朴典雅的装饰。 不仅在大理几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制品或是布画,而且用白族扎染缝制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在国外早已风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国外人们的一种时尚,人群穿着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二、白族扎染既然是传承了千年的手工艺品,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手工艺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说是一幅艺术作品,它的制作者就是这艺术作品的作者。 任何艺术家总是要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态倾注到作品中去的。从总的情况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传承的作品,它就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承载着白族,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 从各别个例的扎染看,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都是一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实物,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艺术思想和心态的珍品。 三、白族扎染的布料历史上一贯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纺织和使用了),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拮、制作、浸染、漂晾又都是唯独白族别具一格的制作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一道靓丽而明亮的窗口。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传统,丢失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价值。四、用文化剖析扎染上的图案图样。 先说扎染图样的底版,也就是扎染的基调。白族传统扎染的底版全都是靛蓝色,这一方面是与扎染的染料取自苍山有关,但苍山上还有许多其它色彩丰富的自然染料,白族的先民们却偏偏选择了靛蓝色,这决不是一种偶然。 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和平,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和平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可以这样说,蓝色是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 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固然是扎染工艺所决定的,但也决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 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天地陶冶一方人的情操,一方山水培植一方人的性格。 5. 形容漓江山水夜景的诗句小方巾5-8元,由石板砌成,一块大扎染桌布约60-70元,中国的“地球村”“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西街是外国人在中国最密集的一条街,阳朔山水甲桂林” 阳朔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漓江边最美的城镇。西街是全中国最大的外语角。 这种现象引起中国人的关注。不到1公里的阳朔西街,呈弯曲的S形,其涉外婚姻比例之高为全中国之最。 街上摆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品,每年来这里居住休闲游的外国人相当于这里常住人口的三倍、学者称之为“中国旅游业中的阳朔现象”。为此,旅游界专家,游人如云,世界的关注。 其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夜景更是风情万种。 6. 关于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它的印染方法全部手工操作,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浸染靛蓝数遍,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药斑布和浇花布就是我们常称的蓝印花布。这种蓝印花布有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 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 7. 怎样写扎染过程大家帮帮忙啦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 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 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