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有木叶的诗句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唐 杜甫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唐 杜甫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唐 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唐 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唐 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唐 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唐 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唐 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30、木叶乱飞尽 唐 李咸用 《秋兴》 二、关于木叶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渡河北(南北朝·王褒) 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三、关于木叶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四、有关叶的诗句10句阶下莲 ---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题山居 ---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吴中夜别 ---鲍溶 楚客秋思著黄叶,吴姬夜歌停碧云。 山行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柳 ---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九歌 ---屈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拟古 ---陶渊明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折杨柳 ---萧纲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捣衣诗 --- 柳恽 柳恽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五、有关木叶的诗句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六、求关于有"木叶"2词的古诗句10条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芝草不为瑞,还共木叶零 洞庭白波木叶稀, 燕鸿始入吴云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木叶亭皋丁,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南山木叶飞下地, 北海蓬根乱上天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木叶飘零,萧条一派秋声,吹在檐户 西风吹木叶,与汝倚栏干, 斗洒一为别,湘江终古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蓿盘 。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 七、有关叶的诗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连曲》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一叶落 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霜叶飞 吴文英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 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 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 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乌纱去。 漫细将、茱萸看, 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一叶落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题落叶 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一叶落 薛能 轻叶独悠悠,天高片影流。随风来此地,何树落先秋。 变色黄应近,辞林绿尚稠。无双浮水面,孤绝落关头。 乍减诚难觉,将凋势未休。客心空自比,谁肯问新愁。 莲叶 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叶落 吴融 红影飘来翠影微,一辞林表不知归。伴愁无色烟犹在, 替恨成啼露未晞。若逐水流应万里,莫因风起便孤飞。 楚郊千树秋声急,日暮纷纷惹客衣。 陨叶 无可 绕巷夹溪红,萧条逐北风。别林遗宿鸟,浮水载鸣虫。 石小埋初尽,枝长落未终。带霜书丽什,闲读白云中。 闻落叶 齐己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落叶 陆游 万瓦清霜伴月明,卧听残漏若为情。 无端木叶萧萧下,更与愁人作雨声。 35 关于叶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苏轼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无名氏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李弥逊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范成大,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姜夔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张炎 丰翘被长条,绿叶蔽朱柯。----杨方 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使波,木业微脱。 陆厥《临江王杰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普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八、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木”和“树”的不同: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九、《木叶》中涉及到的全部古诗原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一、翻译《说木叶》里所有诗句的意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 , 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 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 还、似 ” 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长。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 , 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 , 桂花是与隐 士相联的 , 有着 " 虽处僻远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 茂密的花朵 奇树 :犹“嘉木” ,美好的树木 。滋:当“繁” 解释。 “发华滋 ”,花开得正繁盛 。 8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华,通“花” 。 10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 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 , 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 , 深秋微寒 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 1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13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 发老人。 17 、午阴嘉树清圆: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 圆 ” 字绘出绿树 葱茏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