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一首唐诗

1.一首好古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操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一首唐诗

唐诗鉴赏李贺《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终年27岁。李贺短暂的一生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宪宗执政的元和时代。现存诗241首,艺术追求上刻意创新,搜奇猎艳,惨淡经营,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形成“瑰丽奇峭”的风格。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野歌”是在田野中放声高歌的意思。诗的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诗人的畅饮高歌之中会渲泄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诗的后四句正是诗人的脱口抒怀: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人生的失意与得志这种不一样的际遇只能责怪上天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整首诗扣题叙事,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的形象描写、声响渲染已见豪放、洒脱之态,抒怀之时的内心表白、艺术遐思犹溢自信、憧憬之情。这样,全诗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贳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3.一首古诗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谕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他的讽谕诗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 我们在这册中所要学习的《观刈麦》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

这首诗叙述明白晓畅,结构层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句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此读者也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注释】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

4.以一首古诗编写一个故事

秋天到了,孤寂的村庄屹立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火红火红的太阳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云彩,渐渐地消失在阴暗的天空中.剩下的,只有一片灿烂的晚霞.霞光映照着天空,天空立即变成了一片橙色.诗人在田野上散步,田野上的村庄,冒出缕缕炊烟,飘出几丝饭菜的香味.有几个小孩子还在门前的大树旁嬉戏耍闹,诗人望着他们,仿佛看见了自己儿时的模样.这时,飘来几阵秋风,诗人不禁打了个寒颤.深山,很寂静.诗人一抬头,望见有几只乌鸦飞过田野,伴着“嘎——嘎——”,消失在这深山中.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忽然,一排“人”字形的大雁从天空中飞过,打破了原有的寂静.诗人向远远方的山脉眺望,只见远处的山脉一片万紫千红.霞光洒在花瓣上,让它们显得更加朝气蓬勃、美丽动人,平添了几分姿色.诗人望着这深山中的青山绿水,立即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伴着几群归鸟的鸣叫声,写下了一首小令《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5.一首古诗

作者简介 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

三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早年举孝廉为郎。

后在参与打击黄巾起义的战争中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汉献帝初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大将军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恢复了战乱中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他用人强调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赏罚严明,打破了两汉的世族门第观念,得到中下层人士的拥戴。

曹操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

他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如历来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洋溢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曹操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历史人物。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统一了北方。

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鲁迅曾经对他作过这样的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期,可谓乱世英雄。操的诗留传下来的20余首,多为四、五言句的汉乐府类诗题。

操戎马一生、横槊赋诗,其诗章多吟军旅之事,即发自军旅之情,凝聚着政治家的豪迈、军事家的壮烈、文学家的神采与诗人的浓缩。《龟虽寿》是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有考证猜测此诗作于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后的回归途中,其年曹操已是53岁。 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思想感情 【原文】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

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为什么理论家的眼光同读者的赏爱如此大不相同呢?这是一个颇为发人深思的问题。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

6.求一首古诗的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指杭州西湖,西子是指美女西施. 将西湖喻为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非常的漂亮怡人.形容西湖的湖光山色美艳迷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烩灸人口的诗篇,把西湖与美人西施相比,使人们对西湖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在此前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西湖美景也往往留连忘返.他作诗云: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这两首诗把西湖晴、雨、晨、暮的景色都巧妙地展现出来.西湖宛如一位江南少女,气质娴雅,精神灵秀,给人一种婀娜多姿又不流于娇柔做作的美感.。

7.【一首古诗编一个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满意请采纳.。

下一篇
宋词字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