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石刻的诗句姑苏台杂句(李绅)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 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灭, 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鸥鸟没, 碧峰斜见鹭鸶飞。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吴乡越国旧淹留, 草树烟霞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雨中游包山精舍(陆龟蒙) 包山信神仙,主者上真职。及栖钟梵侣,又是清凉域。 乃知烟霞地,绝俗无不得。岩开一径分,柏拥深殿黑。 僧闲若图画,像古非雕刻。海客施明珠,湘蕤料净食。 有鱼皆玉尾,有乌尽金臆。手携鞞铎佉,若在中印国。 千峰残雨过,万籁清且极。此时空寂心,可以遗智识。 知君战未胜,尚倚功名力。却下听经徒,孤帆有行色。 2.描写石雕的诗句描写石雕的诗句有: 1.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望夫石》唐 王健 2.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渐渐之石》先秦 佚名 3.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唐 李贺 4.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题白石莲花寄楚公》唐 李商隐 5.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从军行》隋 卢思道 3.形容石刻的词语形容石刻的词语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艳倾, 妒月娇娥恣妖惑。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伍胥抉目看吴灭, 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江浦回看鸥鸟没, 碧峰斜见鹭鸶飞。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吴乡越国旧淹留, 草树烟霞昔遍游。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4.描写石头的诗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题自画石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双石 白居易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太湖石 白居易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5.关于石头的诗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咏石辛弃疾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青石-激忠烈也白居易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坟土未干名已灭。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 愿为颜氏段氏碑,雕镂太尉与太师。 刻此两片坚贞质,状彼二人忠烈姿。 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 如观奋击朱泚日,似见叱诃希烈时。 各于其上题名谥,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虽迁碑独存,骨化为尘名不死。 长使不忠不烈臣,观碑改节慕为人。 慕为人,劝事君。 莲石白居易 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 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 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 遥知安置处,预想发荣时。 领郡来何远,还乡去已迟。 莫言千里别,岁晚有心期。 6.关于石头的诗山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咏石 辛弃疾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青石-激忠烈也 白居易 青石出自蓝田山,兼车运载来长安。 7.描写石头的诗题自画石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双石 白居易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太湖石 白居易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8.形容龙门石窟的诗句1、龙门石窟 作者:江苏哑石 现代 两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龛。 佛的智慧在于,给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离。跪拜和祈祷依然拥挤,佛的悲苦在于,用于点化的手指消失于,光阴的黑洞,另有一些石质的头颅和胳臂下落不明。 肢体完整的佛,也有解不开的困局,正以缄默守住时间的秘密。众神残缺的部分,并不为人关注。 人的虔诚在于,坚信从佛的慈悲中,领回的自己都是崭新如初的。2、龙门石窟 作者:蜀乾尔 现代 龙门石窟,你也凿一窟,他也凿一窟,两山对峙,无奈伊水中流。 东山千疮百孔,西山爱莫能助。寒儒问,贫道说,到底谁升仙成佛。 连跳过龙门的鲤鱼,都一哭二哭三哭,一步三回头,是谁还在寄魂于物,梦想千秋不朽。3、龙门石窟 作者:赵仙泉 现代 战争的风云在这里消隐,佛的安详点化出山水的清静,帝王们在争夺天下的紧张中,灵魂却从龙庭飘到龙门,寻找通向来世的途径。 五百年的坚韧,历代王朝的接力,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传奇。世代恩怨都在佛的微笑中化解,滚滚红尘依然生生不息。 当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谁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许当年只是在雕刻一种愿望,为辛苦的百姓祈祷幸福吉祥!4、洛阳龙门石窟 作者:习吉 现代 弹尽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龙门石雕佛像前,擦干满脸的汗水,悄悄地问苍茫大地,问千年青史,这是文明世界,人间虔诚祈祷福祉的圣地吗?翻开岁月的烟雨风云,浩瀚的典籍托出唐皇则天神影,绚丽丝绸彩带精雕美玉如意,昭示神灵佛窟的文化荟萃。轻轻的脚步把洛阳踏响,聚集的文人骚客惊讶地解读,千年壮举,千年辉煌,太阳瞬间把石佛照的很亮,阳光也来欢乐的阅读佛的诗章。 神圣的殿堂,典雅端庄慈眉善目的佛,雄踞中原神奇的土壤,佛光普照古国东方。外国游客蜂拥参禅敬仰,千山欢呼,万水歌唱,泱泱华夏,幸福吉祥。 扩展资料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的人为的盗凿破坏十分严重。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 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游记史料记载了当时石窟造像被盗严重。此外,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炸毁了大量的山麓佛龛。 由于战乱管理空虚,1930年代到1940年代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 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 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 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参考资料:搜狗百科——龙门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