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实践”的诗句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语类》 6.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7. 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刘克庄《用厚后弟强甫韵》 8. 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程端蒙《送次卿兄还新安》 9. 积诚泮群疑,实践激众媮。—— 洪咨夔《送崔先生东归》 10. 精体兮实践,见汝颜之瞠。——章粲《絜矩书院示学子》 2.运用比喻的诗句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曹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贺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贺知章《咏柳》)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3.运用比喻的诗句有哪些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 · 贺知章《咏柳 / 柳枝词》 译文: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唐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3、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 唐 · 李白《古朗月行》 译文: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宋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译文: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唐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4.古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北风其凉, 雨雪其雱1。 惠而好我2, 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3? 既亟只且4! 北风其喈5, 雨雪其霏6。 惠而好我, 携手同归7。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8, 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 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译 文 北风寒冷猛吹到, 大雪飞扬满天飘。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起手来一块跑。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出逃。 北风呼呼透骨凉, 大雪飘飘白茫茫。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起手来归他邦。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逃亡! 没有红的不是狐, 没有黑的不是乌。 你和我是好朋友, 携手乘车同离去。 哪能舒缓再犹豫? 事情紧急快逃出。 注 释 1.雨(yù玉)雪:雨雪。雨,作动词。雱(pánɡ旁):雪盛貌。 2.惠:爱也。 3.虚邪:宽貌。一说徐缓。邪:通徐。 4.既:已经。亟:急。只且(jū居):作语助。 5.喈(jiē皆):疾貌。一说寒凉。 6.霏:雨雪纷飞。 7.同归:一起到较好的他国去。 8.莫赤匪狐:没有不红的狐狸。莫,无,没有。匪,非。狐狸、乌鸦比喻坏人。一说古人将狐狸比喻为男性伴侣,将乌鸦视为吉祥鸟。 【赏析】 《毛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从诗中“同车”来看,百姓是泛指当时一般贵族。方玉润认为是贤人预见危机而作(《诗经原始》),王先谦认为是“贤者相约避地之词”(《诗三家义集疏》)。其实,《诗序》所说诗旨不误,当是一首反映贵族逃亡的诗。 诗共三章,前两章内容基本相同,只改了三个字。把“北风其凉”改为“北风其喈”,意在反覆强调北风的寒凉。而改“雨雪其雱”为“雨雪其霏”,无非是极力渲染雪势的盛大密集。把“携手同行”改为“携手同归”,也是强调逃离的意向。复沓的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虚其邪”,虚邪,即舒徐,为叠韵词,加上二“其”字。语气更加宽缓,形象地表现同行者委蛇退让、徘徊不前之状。“既亟只且”,“只且”为语助词,语气较为急促,加强了局势的紧迫感。语言富于变化,而形象更加生动。 北风与雨雪,是兴体为主,兼有比体。它不只是逃亡时的恶劣环境的简单描写,还是用来比喻当时的虐政。后面赤狐、黑乌则是以比体为主,兼有兴体。它不仅仅是比喻执政者为恶如一,还可以看作逃亡所见之景。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句意蕴丰富,耐人玩味。 朱熹《诗集传》说此诗“气象愁惨”,指出了其基本风格。诗三章展示了这样的逃亡情景:在风紧雪盛的时节,一群贵族相呼同伴乘车去逃亡。局势的紧急(“既亟只且”),环境的凄凉(赤狐狂奔,黑乌乱飞)跃然纸上。让人悚然心惊。 古乐府中的《北风行》诗题即效本篇,鲍照拟作中直接采用《北风》原文:“北风凉,雨雪雱。”《古诗十九诗》(“凛凛岁云暮”篇)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数句,盖亦本于此诗。唐代李白有《北风行》,也明显受到《北风》的启发。由此可见《北风》一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应该是有些关于雪的. 5.写5个应用比喻手法的诗句,并说出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意思接近即可)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1分) 7.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 6.古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7.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六年级知识)1、当人面临困难,仍不愿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时,常常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自己。 2、你能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景观吗? 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按要求写出词语 A、声音、情绪等强烈、高昂、雄浑(慷慨激昂) B、清波荡漾的近义词(碧波荡漾) 按要求写出成语 1、常与“阳春白雪”一起用的(下里巴人) 2、形容歌声音乐优美,耐人寻味(余音绕梁) 3、不同凡响的近义词(出类拔萃) 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