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诗词鉴赏》的读后感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中国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解放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唐宋诗词鉴赏一、对字、词意的理解,要把握字词本意和蕴含意 如:1995年高考对李清照的《如梦令》鉴赏的AB选项(“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1997年对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进行鉴赏的第一题的ABCD选项(“湖广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1998年对贾岛《题李凝幽居》鉴赏第一题的ABCD选项(“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僧敲月下门”、“幽期不负言”);2000年对赵师秀的《约客》鉴赏的BC选项(“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诗词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否准确与深刻涉及到对整首诗词的鉴赏程度。对字词的理解往往包括两个方面:本意和蕴含意。 蕴含意一般包括:双关意,古今意,情韵意。比如,“啸”在文言中多为“撮口发出长声或打口哨”的意思,王维《竹里馆》中“弹琴复长啸”的“长啸”就是这个意义,但是我们在阅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却应该明白“仰天长啸”的“啸”是“叹息”的意思而非“打口硝”,再比如现代汉语中“疑”是“怀疑”的意思,但在“疑是地上霜”、“山重水复疑无路”中“疑”却是“好象”的意思,在古汉语中“疑”多讲为“好象”,因此,如果错误的理解了这些词语显然会谬以千里。 再比如,古诗词中,逢秋多悲寂寥,逢春多含情怨,遇“柳”多与离别有关,遇“丝”多与“相思”有关,有“杜鹃”多悲切,有“鱼、雁”多思乡,碧玉指小家女子,碧血多明忠心……所以,有贺知章的“碧玉(双关:一喻柳树;二拟作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妆成一树高”,有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可怜(古意:可惜)夜半虚前席”,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古意:可爱)”…… 因此,我们在进行诗词阅读时要首先从字词的含义入手,这些往往是一首诗的关键所在。例如杜甫的《江汉》首句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其中的“思归客”就是本诗的关键。 二、对句意的理解,要避免扩大和错位 诗词的鉴赏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字词的理解上,还要扩展到句子,因此,对诗句句意的准确把握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而这也是高考试题中有诗歌鉴赏题以来主要的出题方式。 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要考虑到诗歌的形式对诗歌内容的影响,尤其是律诗或者其他诗歌形式的对偶句。 从历年的高考题看,避免扩大、避免错位是正确把握句意的基本方法。 比如:1998年高考对《题李凝幽居》的鉴赏中,第2题的选项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就是由于扩大致误,因为首联只是写李凝居住的环境,并没有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慨。 再比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一诗中的“壮士”就不能理解成“荆轲”以外的其他人。 三、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评价,要避免拔高和硬套 避免拔高和硬套,是避免对诗词整体把握出错。 在对词句已经准确掌握的基础上,一般不会出现妄加引申、贴标签的情况。比如,1996年高考对元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的鉴赏题中就有这样的一个选项,“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就因为随便贴标签出了错。就事论事,合理推论是正确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一个前提。 四、表达技巧的辨别和评价,要紧扣语言环境 高考能力考查中,对辨析和评价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有着明确的要求。表达技巧除了一般的各种具体修辞格(尤其是高考中规定必须掌握的几种修辞格)以外,还包括:直抒胸臆和委婉表达,描写、叙事、议论、写景,对比、比较、衬托、烘托,联想、想象……运用什么样的技巧往往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决定,所以当判断中有“都、全”这样一些全称判断时,就应格外留心,这些往往有错位或以偏概全的可能。 比如,1995年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表达技巧的评价就是因为错位致误: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另外,我们对各种手法的认识,也要从知识性过渡到能力性。 比如,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区分联想和想象,明白:联想之物肯定是过去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而想象之物则是虚拟的。然后才是具体的运用和判断。 总之,古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运用一定的文言知识,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篇,再加上知人论世的原则,要真正的鉴赏诗词,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 3.唐诗宋词鉴赏十五首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诗 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赏析】:此诗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隐士,虽然自己被贬官在外,没有尘世间的杂念,但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心不灭,仍然怀念远在朝延的君王。 诗中以“高鸟”比喻君王,以“飞”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象新颖。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中前四句是“比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叹。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结句以反诘作收,深沉有力,情味无穷。 4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诗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共忘机”。 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同时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种表现。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 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着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 而李诗却着意渲染。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6 月下独酌 五言古诗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赏析】: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诗围绕一个“独”字,写一种世无知音的孤寂之情。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 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7 春思 五言古诗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 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妇刻骨相思的引信,别具一格,委婉动人。 8 望岳 五言古诗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说:“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泰山。” 诗以“望”入题,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前两句,开门见山,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 4.唐诗宋词赏析赏析少点赏析少点少少少少卜算子1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2,寂寞开无主3.已是黄昏独自愁4,更著风和雨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6.零落成泥碾作尘7,只有香如故.[注释] 1 卜算子:万树《词律》引毛先舒的话说,驿宾王的诗喜欢用数目字,被人称作“卜算子”.2 驿:驿站.3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4 愁:这里指惨淡、寂寞之意.5 著:显露.6 群芳:群花 7 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上片是感遇.“折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以此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志,“无意”两句,表明梅花本性高洁,不为争春而来.“零落”二句,赞赏梅花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而不难看出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陆游被免职,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受时忌.但爱国壮志始终不衰.他借咏梅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情操.诗中陆游以“托物言志”的这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咏赞,表达了诗人忠贞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上阙意思是:驿站外断桥边,梅花寂寞地开着,无人过问,无人欣赏.已经是黄昏了,还冷冷清清地在这里饱经风雨的吹打.下阙大意为:梅花从来无意去苦苦争春,任凭群花在春天里相妒开放,即使是凋零成泥化作泥土,也依然永吐芬芳.。 5.【唐诗宋词心得体会】诗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里的诗中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词《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划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闰中少妇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划,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划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一、两类色彩,风格各异. 唐宋时代的诗人十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在作品中把这些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他们不像画家那样把色彩直接铺陈在读者面前,而是通过对于色彩的描绘和形容,通过读者的想象,间接地把动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总观诗人笔下描绘和形容色彩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有明确色相的色彩的词.如:赤、红、橙、蓝、紫、黑、白等.这类词每一个都表现了明确而固定的色相.不论是单独出现,还是同别的词组成其它语汇,这类词所表现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变的.无需依靠上下文义来判断. 例如: 1、“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2、“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霜黄碧梧白鹤.”(杜甫《暮归》) 7、“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词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其色相不变. 第二类是用以描绘和形容没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词.这类词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青、绿、碧、苍、翠等词.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中青为蓝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青为灰蓝色;在“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漫兴》)中青为石绿色;在“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中青为灰绿色;而在“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中青则为黑色. 2、“碧”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秋词》)“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闲来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万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绘的色相各异.碧空描写蔚蓝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绿水;碧山指的是翠绿的山峦;碧草即是嫩绿的青草.碧字所描绘的具体色彩,只有品味全诗方可领会. 3、“翠”字在“翠掩重门燕子闲”(郑会《题邸间壁》)中为绿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则为浓黑色. 4、“苍”在色相的表现上更为宽泛.“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游园不值》)“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高标跨苍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苍山远”(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转苍翠”(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苍字所表现 的色相各不相同. 总观上述两类词在诗词中的具体运用,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出不同的色彩风格.第一类词表现 了明确色相,产生出一种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强烈的激情.红、黄、橙、蓝、紫等每一个词都浸透了诗人的心绪.第二类词与第一类词相比显得曲折含蓄、耐人寻味.在苍、翠、青等词汇的运用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像是寄托了某种弦外之音,造成一种细腻、繁复、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丰富的节奏韵律创造了另一种美的境界. 二、两种手法,各显千秋. 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画家用同样的颜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一样,其手法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把唐宋诗人描绘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归纳为两种,并加以简单地分析. 一是对比调合法.这是唐宋诗人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描绘色彩的手法.这种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生活中各种色相的个性.根据色相之间的对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强烈对比,即不同色调的色彩对比. “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江南绝句》)中“红”对“绿”,“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中“黄”对“紫”‘“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中“白”对“青”,这些不同色调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莲叶和天色形成一个绿色的调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红色的调子,两种调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如“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乡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绿和江水。 6.【唐宋词读后感最好能学成一篇作文1.风亦起,心亦凉.我以词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词》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鸟儿,去飞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绵绵.暮时点滴欲坠,朝间片片无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损?无奈又如何.蓦然回首,十余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三十功名尘与土”,那样的豪迈.轻推窗台,拣尽寒枝,寂寞沙洲.渺渺无望的未来,融入淡淡的伤.雨里来去,潮涨潮汐,《宋词》留下的——不变的深邃,永恒的唯美.历史的尘埃,你饱经风霜地走来,从此明白何以谓之“精炼”.也发觉自己实在渺小.书籍是后备,或后卫,抑或是后盾,是支撑着前进的梦幻翼羽.迈着词人的步伐.我哪来词人的胸怀?殊不知,陆游的“寂寞开无主”,涵盖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抒发了多少离愁;苏东坡的“生死两茫茫”,饱尝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发渺小.只是沙粒,一念间便会被吹走,一念间又会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纷纷而至.造就词人的必须是内涵.我期待,去掀开帐幔,去挽起窗帘,继续读书,致使自己充实.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其中:渭城,《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绝句里的乐府中说,“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浥,《新华字典》说,“浥,沾湿”.阳关,《汉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诗三百首详析》说,“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没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阳关,也是古代的地名.除了两个问题以外,这唐诗是我们都读得懂的诗歌.渭城在今陕西咸阳县县东;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党河之西.提醒爱好格律诗朋友注意,咸阳,在长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阳县县东,所以渭城应该在咸阳和西安之间;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间距离甚远.我的兰州朋友告诉我,从上海到甘肃省的距离,等于从甘肃省全境由东到西(至阳关)的距离.这有什么问题?就是从渭城到阳关十分遥远,为什么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呢?是因为阳关在当时唐朝的地盘,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休息的宾馆);西出阳关,进入西域,是出国了,是藩国(对唐称臣的国家)的地盘,就没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老说:“唐代势力极盛的时候,西面的边疆远远伸到远远的亚细亚西部,长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频繁的.那时……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设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当官人商贾他们离开长安西上的时候,人们就在当时首都的郊区的渭河旁做一番话别,当然也来点酒.可以想象,当时的渭城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宾馆酒楼侍陪歌妓,人来人往,柳树成荫,酒业十分发达,搬运工人众多,小贩当街摆卖,美女迎面走来.望着这喧闹的城市,想着长途跋涉到了阳关,还要从那里过关西出到西域,实在对比强烈,感想颇多.客主难免写点诗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怀念,或表示赠别,也输出了比如“君住长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刘老说:“在唐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所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诗》里,这类的赠别作品数量委实不容易统计.但是为什么王维这四句能够独擅一代之名呢?……这样的情景(我们前面说的——山头老生注),在渭水河边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到了诗人手里,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山头老生认为,我们当代格律诗应该写出我们当代高中生能读懂的诗歌,这里包括我们用平水韵和我们用新华字典韵写作的朋友.这首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是一个在唐玄宗开元九年中进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还是个画家,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写的格律诗.我们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进士的诗人)从前写的直白格律诗,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到我们现在还能读懂,我们现在的格律诗难道要让我们高中生都读不懂吗?真不可思议! 刘老说:“就提炼成为一首辞意兼美的绝句来”.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诗人的境界.“辞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虚,不是比如把我们中学课本里已经知道的,现代格律诗先锋的梁启超先生说成是“梁任公”的风雅.梁启超先生说:“余虽不能诗,然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辞章家为‘鹦鹉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头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马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摘自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启超诗词全注》)就是当代格律诗的境界.也许,“境界”,是诗人的思想修养:“意境”,也是诗人的修养;诗人通过他的艺术修养表达他的思想修养.也许,境界和意境和情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山头老生。 7.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唐诗宋词要赏析就这两天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④洛阳边. ①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②客路:旅途.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④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客路:旅途.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风正:指顺风. 4.海日:太阳从海上冉冉升起. 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6.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7.乡书:家信.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8.归雁:归来的大雁.这句是说,希望雁能把我的信捎到故乡洛阳去. 9.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