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选摘抄赏析

1.江城子·密州出猎摘抄加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2.唐宋名家词赏析 上下怎么样

定风波 苏轼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狼狈呢?因为首先他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这第一句就写得很好,很有哲理性。……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在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就把它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

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轼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但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

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是吟诗唱歌。为什么吟诗唱歌呢?那代表一种赏玩的心情。

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你不但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

……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

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相互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

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

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马舒适。’这就是所谓‘知足’。

而他后面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

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

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作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伟大。

……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边他说得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得非常好。

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

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人是,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中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

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

‘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

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

3.唐宋诗词名句鉴赏的名句赏析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李煜

2.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8.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9.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0.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愁永云昼》

1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李清照《声声慢》

12.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14.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赏析宋词声声慢慢150字

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

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

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

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

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

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

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

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

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

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

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

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

5.温庭筠一首词的赏析

更漏子

玉炉香(一作烟),红蜡(一作烛)泪,偏照(一作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一作来)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一作心)正(一作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冰若《栩庄漫记》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此词在温词中确为很有分量的一个。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唐宋词简释》)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前三句写室内,炉烟袅袅着,蜡烛滴着红泪,照着秋意满堂,本来就难成眠的人儿,被这明暗不定的烛光搅得更加愁肠百结。“偏”字,突显出一种物情与人情的乖离。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人烟寒(一作空)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清初《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上阕的“秋思”。“不道离情正苦”,直抒情语,点明上阕后三句之因,并将“秋思”具体指向于别后的苦恋。末三句,从听觉写“三更雨”。“滴到明”,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成眠,可见离情之深,夜雨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倒更像是滴滴砸碎在人的心里,这比起“惊塞雁,起城乌”来,可以说是已经愁肠万断了。宋人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便是此末三句的遗响。“叶叶”“声声”的叠用,把“长”“苦”从声音的角度具象化,作者以叠字的方式将声音拉长,从而实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南朝]梁·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有这样一句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正与此词境状相似,笔者私意,词人或许自觉不自觉地化用了这个诗句。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清人选评词集三种·谭评词辨(卷一)》)评得不甚明了。俞平伯先生解释为:“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唐宋词选释》)而陈廷焯却不看好下阕的直语,“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但他在早些时候的《云韶集》卷一中又有这么一句;“遣词凄艳,是飞卿本色。结三句开北宋先声。”“开北宋先声”确是很有先见的,惜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论述,没头没脑地搁置这么一句就天不管了。清人谢章铤对此词亦是很有一番见地;“温尉词当看其清真,不当看其繁缛。……‘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黄升《酹江月·夜凉》:“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夜雨意象不断出现于历代文人笔下,具有了一种文化性质。在这个文化阵容里,温庭筠这首《更漏子》将离情别绪添入其内涵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6.韦庄的词作赏析

个人最喜欢这个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②只合:只应该。③画船:当为彩画游船。

④垆:酒店砌台安放的大酒缸。《史记·司马相如传》:“而令文君当垆。”

这里用卓文君来比喻江南女子美貌。《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

皓腕凝霜雪:洁白的手臂像凝聚的霜雪。⑤须:必定。

【点评】此词以主要笔墨写自己客居江南之好:一是景好,碧水蓝天,画船听雨,风景优美而生活闲适。二是人美,当垆卖酒的女子肌肤似雪,如卓文君一般美丽。

如此美景美人,即使是客居于此,也当是乐不思归。韦庄的这首词风格直率显豁,语言清丽自然,把“江南好”强调到无复加的地步。

最喜欢后两句,很深刻 闺情词浣溪沙也很不错 这首写的很有感觉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评解 自从与心上人分离之后,令人朝思暮想,彻夜无眠。

月下凭阑,益增相思。不知几 时才能再见,携手共入长安。

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含欲言不尽之意。缠绵凄恻, 幽怨感人,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韦庄为蜀王所羁。

庄有爱姬,姿色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 托言教授宫人,强夺之去。

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浣溪沙》诸词,情意凄怨。 刘瑞潞《唐五代词钞小笺》:此词亦为姬作也,末致思归之意。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端己相蜀后,爱妾生离,故乡难返,所作词本此两 意为多。此词冀其“携手入长安”,则两意兼有。

端己哀感诸作,传播蜀宫,姬见之益 恸,不食而卒。惜未见端己悼逝之篇也。

张燕瑾《唐宋词选释》: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句,一句叠用两个动词,代对方 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7.好词好句(要有赏析的)

△ 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谚语

要有正义感,不要盛气凌人。

△ 贵者自贵,视若埃尘;贱者自贱,视重千钧——晋朝·左思

高贵者自以为高贵,我都可把他看作尘土一样,卑贱者虽自以为卑贱,我可把他看作千钧一般重。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北宋·王安石

不怕浮云遮住我纵目远眺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顶上的高塔最顶层。比喻作者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今人引用来说明,人有了政治上的真知灼见,就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清事物的本质,不管什么政治“浮云”都不能迷惑自己,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

△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屈原(史记)

整个社会都黑暗混浊,只有我才清白,人们都是昏沉麻木,只有我才头脑清醒。表白了屈原的高洁情操以及他对黑暗政治的愤恨。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意大利谚语

强调坚定不移地朝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不去管别人如何议论纷纷,如何评论。

△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谚语

表示自己的道路已选定,不再更改。也用以要求别人不要干扰自己。

△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春秋·孔子

不要因为某人的话说得漂亮,就提拨重用他(而要看他的实际行动),也不要因为某人不好,犯了错误,就废除他说过的正确言论。启发人们要全面地分析、考察某人和某些言论。

△ 赏不避疏贱,罚不避亲贵——晋·杨泉

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惩罚不放过关系亲近和地位尊贵的人。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请您再干完一杯酒吧,分手以后,您向西出发,走过阳关以西,就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在身边了。以上两句诗,分别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祝愿和安慰上,而是把内心深处对友人的真挚笃厚的情谊倾吐出来。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这桃花潭的水尽管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深情厚意。比喻夸张用得十分贴切,把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达得极其形象、具体、深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