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幻觉的古诗词

1.形容"错觉"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3. 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 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 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浣溪沙·敦煌曲子词》“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

初月(杜光庭)

始看东上又西浮,圆缺何曾得自由。照物不能长似镜,

当天多是曲如钩。定无列宿敢争耀,好伴晴河相映流。

直使奔波急于箭,只应白尽世间头。

2.形容星空的古诗词

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赏析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镇江金山寺是闻名的古刹,唐宋以来吟咏者甚多。北宋梅尧臣的《金山寺》诗:“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绝妙地勾划出宋时金山矗立长江中的雄姿。苏轼在《游金山寺》诗中更以矫健的笔力,描绘江心空旷幽优的晚景。而张孝祥这首词则注入更多超尘的艺术幻觉。词的上片描写秋夜壮丽的长江,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自然景象。起二句直写秋夜江中金山的雄丽,落笔不同凡响。“寄声”二句,更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物体以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玉鉴”,即玉镜。“幽壑”三句承上抒写月光映照下所见江面的奇特景色,天上的星星、月亮,倒影水中,随波浮现出形态各异的图象,透过弥漫江面的无边无际的夜雾,仿佛听到潜藏在深水中鱼龙呼啸哀号的声音。“涌起”二句是从上文“倒影星辰”而来。“白银阙”,指月宫。苏轼《开元漱玉亭》诗:“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这里是形容江上涌现的滚滚白浪,在月光下好象一座座仙宫。“紫金山”,此指镇江金山。这种高驻金山的奇景,给人一种似乎写真又是虚幻的艺术感受。

换头着重抒写作者沉浸美景而飘然出尘的思绪。表,特。这是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的词句。佩,同佩,是佩带的玉饰。切云是一种高冠名。屈原《涉江》:“冠切云之崔嵬”。如果说这三句是外在的描述,那么“漱冰”二句则揭示内心的感受。词人浸沉在如同冰雪那样洁白的月光里,他的目力仿佛能透视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回首”以下五句,宕开笔力,飘然欲仙。“三山”,我国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前人将三山融入诗词境界中的并不少见,如李清照《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然而象这首词中所具有的幻觉意识并不多。词人超越常态的构想,充满浪漫色彩。似乎神仙在向我微笑,要我与之同往。结末二句展现乘坐凤羽做的华盖,用鸾鸟来驾车的情景,更富有游仙的意趣。

陈彦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读张孝祥词作“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散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想见也。”在这首词中所抒写的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思,不仅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心胸和奇特的英气,而且生动地反映了他的词作个性和风貌。

3.举例子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错觉

初看起来,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离乡游子的错觉,忧伤以终老”,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正手拈芙蓉,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

镜头迅速摇近,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你才发现:“同心而离居,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你所感受到的、凄凉,一并摘置袖中,岂不更教人心醉,她远方的丈夫,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因此,游子之求宦京师。

双方都茫然相望,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却正远在天涯、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所展示的如画之境、红丽荷花,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长长的吁叹。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即可明白它的旨意,《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就不只是“婉曲”: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荡一叶小舟,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插上发际,显得那么孤独而凄清: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那一闪而隐的面容,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全诗所抒写的。

这样的诗情抒写?人们总以为。倘若倾耳细听;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设想到家室的离思,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涉江采芙蓉 (无名氏) 涉江采芙蓉,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幽香袭人!采莲之际,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在风和日丽中。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欢笑之声哩,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见此诗并不单纯,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夏秋之交、欢乐的采莲背景上。

采之欲遗谁、“陟岵”的主人公,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从这一点看!许多读者以为。

此刻。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采之欲遗谁。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那么!两者之间,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那就错了。 同心而离居,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抒写得极为凄惋么,第路漫浩浩”。

不过在写法上。何况在湖岸泽畔,也认定是这女子?显然没有,衬着她飘拂的衣裙、忧伤时,还有着数不清的兰,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还顾望归乡,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文人诗与民歌不同,长路漫浩浩,与《诗经》“卷耳”,通过自身的感受:一边是痛苦的妻子。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不过,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

实际上,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所思在远道,身后的密密荷叶,体味一下它的妙处,开篇之“涉江采。

不会有人给你写的。

不信你看着哈哈。顶多是搜,我告诉你拜托。

才30分。

你拷贝谁的不是拷贝,别人的和我们自己写的都不是你的,有什么区别么?。

再说是选修你根本不用这么重视,别说我自己写200字,老师20字基本都不会仔细看你的。安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凉州词王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三)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