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唯物论认识论名言或古诗词

1.关于认识论的名句或古文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

2.马克思的唯物论名言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 ……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 劳动创造世界。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

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 思考一切。

·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 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

· 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对其它生产,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 ·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 书。

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

·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

3.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和认识论常用的标志性词语

标 志 性 词 语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从……中得到经验,指导实践,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推广经验等。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贯彻……精神,坚持……方针;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等。意识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为了……目的,由于……的需要,针对……制定某政策 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关于认识论的名句或古文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

5.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王夫之:“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 他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日观化而渐得其原”,可以通过认识各种物质现象而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从而否定了唯心主义空无本体的虚构。 唯物主义的道器观 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

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质,又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

犹如没有车马便没有御道,没有牢醯、璧币、钟磬、管弦便没有礼乐之道一样。他明确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乃是一种谬说。

他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与宋明以来流行的主静说相对立而坚持主动论。他提出“物动而已”,“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把自然界看作永恒运动化生着的物质过程。

他否定了周敦颐、朱熹所宣扬的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观点,指出:“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说明运动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否定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原因的外因论。

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旧事物的死亡准备了新事物诞生的条件。

这种变化发展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富于革新精神。 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但他更强调“由两而见一”,认为矛盾双方绝非截然分开,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矛盾双方互相逼迫、激烈搏斗的状态是“反常”的,而互相联合、贯通,保持同一性状态才是“正常”的。

在他看来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有时会发生突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转化是在不断往复、消长中保持某种动态平衡而实现的。 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尤其是他的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他过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时代给予他的局限。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学的“能、所”范畴,对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规定,主观认识由客观对象的引发而产生,客观是第一性的,主观是客观的副本。从而抓住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表述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他对“惟心惟识之说”的批判,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学唯心论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同时,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内容,如把认识对象规定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力图全面清算“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路线,注意总结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长期争鸣的思想成果,在理论上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

他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统率知。人可以在。

6.唯物主义名人名言有哪些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民为邦本,不用解释.

合起来意思就是:人是有,也应该是有差别的(和实生物),我们中国和你们外国要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我们绝不搬照你们的理念(和而不同),

我们都是天地所生,都是兄弟(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只要我们都以人民为第一(民为邦本),就都是好的.

说白了,还是: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

现实意义就是我们既不走西方的道路,也不走苏俄的道路.

走什么路?有中国特色的等级和谐的道路.

什么叫等级和谐?就是周公他们所创立的礼乐文化.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