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1. 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 原文: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3.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4.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5.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观书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谈观书感悟的理趣诗。 宋诗受禅偈影响,说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说好,又有文学趣味的不多。 朱熹这两首《观书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 朱熹这个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 有一个对联,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梁启超批评清代依附皇权的程朱派大儒,尊朱甚于尊孔,具体表现为:宁说周孔错,不说程朱非。 这些说法,看似奇怪,但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虽然有陆王派与程朱对抗,但还是朱熹的影响。 王阳明早年迷信朱熹,后来反对朱熹自成一宗,最后还免不了撰写《朱子晚年定论》。 且不说朱熹的学术成就如何,他这两首《观书有感》的确是佳作。 第一首以方塘比喻书本(圆者为池,方者为塘),映现万事万物。池水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这活水,当然是源源不断的知识。 不过这首诗如果在云门宗的祖师那里,只能算不合格,正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流进来的水终归不是自家宝藏。 第二首讲得是能量大小和时机的问题。春水方生,大船也变得像羽毛一样,轻轻地浮了起来;之前水小的时候,白费了许多推移的气力;水他了,能在水中自在地运行。 鲲鹏扶摇直上,需要凭借羊角大风的力量;艨艟自在中流,需要凭借春水的浮力。这是能量大小的问题,也是时机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3.写一写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 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何使阅读为写作服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多读,积累素材对于阅读能够带给写作的益处,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从表达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点来阐释: 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 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其三,“吸收‘思想’(包括各种知识)”。其四,学“思路”,即条理。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吸收快,多读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 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三、读写结合型的写作训练1、写读后笔记 。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 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 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 分全仿和点仿。全仿既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如学完《三味书屋》后,可安排学生以《我的书房》和《我们的教室》等题,要求学习原文,按空间顺序描写和介绍,并展开合情合理的想像。 这样,便 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所谓“点仿”就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 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信这“点”很多,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 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3、改写。 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让学生懂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选择适当材料,进行改写练习,是很有意义的。 如在教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让学生把它改成了剧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剧本表演,这样既熟悉了课文,又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改写还可以改变叙述顺序,改变人称,改变故事结局,改变表达方式等。 4、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5、续写。 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变积极态度,除了要熟悉生活,认真观察,善于积累,还要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