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行香子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①三个短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沙溪湍急、霜溪清凉、月溪澄明;②寓情于景,在描绘七里滩沿途秀美的风景之时,融入作者不同的主观感受:水流湍急时高兴紧张,水面清凉时寒意料峭,水月澄明时仿佛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③用“过”字领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一齐涌来,给人以强烈动感。④以一“过”字领三个三言句,构成比排句式,节奏轻快,传达出诗人轻快的心情,且词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节流转悦耳。

(以上要点,答对一个记2分,答对两个记4分,答对三个记5分;满分5分。) 无。

2.苏轼诗词《行香子》赏析

词中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

起笔写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尊,独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酌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此词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这首词里把“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

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象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

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陶陶”,欢乐的样子。《诗。

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只有经常“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但苏轼又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东坡将此概括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首《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象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此词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3.苏轼的“行香子”这首词怎么鉴赏

这首小词既描绘了静止的画面,又表现了画面的动感,将动和静、虚与实完美整合,给人以诗情 画意般的美感享受。

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词人正任杭州通判,他舟游富春江,由新城至桐庐。这一带景色很 美,双桨推动着小小的船,轻快极了,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

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 色天光,尽入如镜般的江水中。水中游鱼,清晰可数,还时而跳出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 得如超脱尘世的仙翁。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富有情感地刻画了在同一空间并存的景物——水、天、小船、游鱼、白鹭,呈现了一幅多姿多彩、色彩鲜明的图画。 紧接着,用一“过”字领出下边的三句“沙 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赋予图景以动态感,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景色和主观的感受。

这 儿,既是空间的转换,又是时间的推移,也是情绪的波动。小舟刚经过沙洲,便遇上急流的溪水,舟 飞如箭,使人既高兴又紧张;早晨行船,沙洲上的绿植尽染白霜,水面清冷,使人感到寒意料峭;夜晚 降临,月亮升起,满眼明丽,江水泛着银波,置身在这清凉透明的世界里,词人仿佛觉得自己的整个 身心也变得明朗起来。

以上是词的上阕,写水。 下阕开始写山。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横向看又很 曲致,如屏风。屏、山互为形容。

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展现出舟行途中观察景物 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富春江是东汉严光隐居的地方,此人系东汉皇帝刘秀的同学。

刘秀当 皇帝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而不见。刘秀打听到他后,再三召见才说劝他到京见望,授谏议大夫。

严 光坚辞不受,仍回到富春江钓鱼。词人在此也是笑严光空空浪费生命,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皇帝和隐士,终将幻灭,只留下空名而已。

惟有青山依旧,朝夕百态,在人心目。 下阕以山起,以山 结,并夹以感慨,而以“虚老”连接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

结尾用一“但”字领出“远山长, 云山乱,晓山青”几个并列的词句,并与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先摹水后绘山,异 曲同工,以景结情。

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这在一幅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山水图画内, 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苏东坡经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但他的感慨总是揉进对万物之恒久和美丽的礼赞之中,因 而往往具有某种形象灵动、生意盎然的美感。

这也是为什么某些评论家批评苏东坡消极、悲观,可 他的词却备受世人欣赏的主要原因。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小题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小题2:“砧声”: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妇女多在秋季为亲人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作者明月之夜“往事愁肠” 夜阑不寐,听闻沉重的捣衣之声,与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小题3:①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加浓了词的凄凉气氛,把词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②排句:前后结句均用排比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声声凄切,句句血泪。她的哀愁与一般的离愁别苦不同,这是在异族残酷进犯,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之时,一个难民发出的痛苦呻吟,国破家亡,夫死子散,这是整个时代的悲音。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应该问题不大,这是李清照词中为有名的诗句,但是要注意其中“乍”和“将息”两词的写法,要避免写错,最好是搞懂诗句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内涵,从而根据这个意象的内涵去把握其社会意义。具体理解时,还要结合诗句的内容来把握,如,本诗是通过“砧声”来表现出思妇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有点大,大要从小处着眼。一是上片的“转转”,下片的“凄凄惶惶”这是叠词,加深某种程度,增加诗词的音律美。二是“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这是排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行香子·过七里滩苏轼一叶舟轻,

(1)山;但。

(2)【答案】①三个短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沙溪湍急、霜溪清凉、月溪澄明; ②寓情于景,在描绘七里滩沿途秀美的风景之时,融入作者不同的主观感受:水流湍急时高兴紧张,水面清凉时寒意料峭,水月澄明时仿佛心灵都得到了净化。③用“过”字领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一齐涌来,给人以强烈动感。

④以一“过”字领三个三言句,构成比排句式,节奏轻快,传达出诗人轻快的心情,且词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节流转悦耳。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行香子 过七里滩苏轼一

试题答案:小题1: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烟波浩淼 的沙滩栖息的图景;②练字精美。

着一“翻”字,写出了游鱼的自在闲适,着一“鉴”字,描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清澈;着一“点”字,描摹沙洲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③与上句描写水面的平静相呼应,动静结合;④写水中有鱼,汀上有鹭,点面结合,生机盎然;⑤借景抒情,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答对①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何3点即可。)

小题2:①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严陵滩的风光,引发“虚老严陵”的感叹,由“千古空名”的感叹,回归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

(3分) ②深化主旨(表达感情)的作用;“但”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2分)。

7.行香子的词牌格律

1、行香子的词牌格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

中中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2、例如:北宋:晁补之《行香子·同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前岁栽桃,今岁成蹊。更黄鹂久住相知。

微行清露,细履斜晖。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

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

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

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

扩展资料: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以晁补之《行香子·同前》为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行香子·述怀》等。

原文如下: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白话译文: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

(3分)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2分)

9.下面示例答出某一个,分析恰当即可。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如果答其他表现手法,如渲染、拟人、移步换景等,可酌情赋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