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修改作文的诗句,写作文要反复修改,形容反复修改作文的名言或1、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典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楼钥《蒋慈溪挽词》。 译文:想要下笔的时候像风一样,就要每日磨练。推敲使诗句精益,伉俪俊秀,工整。 3、“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着富贵生活。在他十三岁时,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迁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从此,曹雪芹过着困顿生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但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终年还不到五十岁。 4、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诉我们,不断修改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寓意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急于求成,沉着冷静、寻寻渐进、精益求精。 2.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 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3.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4.中的诗句什么,来说明文章要反复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原句为: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 5.形容作文要多修改的古今名言①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列夫?托尔斯泰)②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陀斯妥耶夫斯基)③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④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 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 (艾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圣陶)8、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 (托尔斯泰)。9、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 (老舍)10、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诃夫)11、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何其芳)有关修改文章的故事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 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明,许多大家的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1、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 2、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3、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要修改文稿是多么困难的事,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把那些多卷本的长篇修改了多遍以至十数遍,丝毫不亚于构思起草时对作品的生命投入。没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也难怪他们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文豪。 4、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 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 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最初选取的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 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5、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6、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 6.形容作文要多修改的古今名言①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 (列夫?托尔斯泰) ②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 (陀斯妥耶夫斯基) ③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④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 (艾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叶圣陶) 8、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 9、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老舍) 10、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诃夫) 11、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 有关修改文章的故事 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 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明,许多大家的名作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 1、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 2、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3、在没有电脑的年代,要修改文稿是多么困难的事,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把那些多卷本的长篇修改了多遍以至十数遍,丝毫不亚于构思起草时对作品的生命投入。没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也难怪他们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文豪。 4、抗美援朝战争中,部队作家魏巍随志愿军战士来到朝鲜。在朝鲜战场上,他每天都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感动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志愿军战土。在初稿中,他选用了二十多个感人事迹,后来,他对初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删去了许多内容,最后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分别从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方面歌颂志愿军战士。文章改短了,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就是有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最初选取的二十多个事例,当然都很感人;但由于事例太多,读者反而印象不深.所以他要反复修改,修改的结果,长的变短,却更加精炼,更加感人。这正说明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5、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6、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 7.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写作时关于反复修改文章的小典故一、王安石改字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二、曹雪芹十年批删《红楼梦》历史记载:“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