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写的惜春、伤春的诗词一片飞花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尽花未发,川回路难穷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梦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残阳寂寞东城去,惆怅春风落尽花。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晚心应恋水,春恨定因花。 步远怜芳草,归迟见绮霞。 由来感情思,独自惜年华。 辛勤同失意,迢递独还家。 落日江边笛,残春岛上花。 亲安诚可喜,道在亦何嗟。 谁伴高吟处,晴天望九华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风定落花深, 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 正是伤春时节。 2.求红楼梦里惜春写过 的诗词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惜春谜语 前身色相总无成, 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 性中自有大光明。 如果搜的话,好多答案都是下面这种,不过我不敢肯定是不是对的…… 翠圆枝• 我自判凄凉 我自判凄凉,随逝水云消磨。风剪绿痕无处,一支佛尘涴。 人生如暮绕天涯,也傍浮云驮。但拟落花人静,晚来钟声落。 一剪梅• 烟蔼茫茫草木深 烟蔼茫茫草木深,一段横笛,几付秋心。又闻雁子寄离声,天阔云长,听断风襟。 恨作离肠和露涔,手上南华,身上青衿。无情不向有情窥,槛内青烟,槛外霜禽。 虞美人影• 春风渐锁佳人去 春风渐锁佳人去,一夜腥风凄雨。玉蕊瑶台归路,人面知何处? 无情不向离情诉,怎教绝情菇素。窗外月华如雾,青鬓无重数。 醉桃源• 东风吹水绿衔山 东风吹水绿衔山,烟轻芳草边。小园香径柳翩翩,花明鹧鸪天。 春乍去,晓莺残,啼红和泪眠。一帘幽梦下尘烟,黄昏听杜鹃。 念奴娇• 花螟柳黯 花螟柳黯,更含烟如黛,春深如寄。片片繁红吹又落,空负春光春意。杨柳裁诗,晓莺叠画,未逗佳人喜。一枝浓淡,眉尖心上轻易。 又见花落花开,东风撵路,几度春光替。梦里空山梵呗静,淡淡高天无际。流水无情,落花无意,拟向青山说。伤心只道、年年春去迤逦。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3.伤春,咏春,颂春,惜春的诗词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穆穆:和。穆穆清风至:和煦的春天飘起。 条风:立春时的东北风,又作调风。草长条风舒:春草清风中舒展旖旎。 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兰、若:都是香草名。 古人所谓“兰”,属菊类,与今天所说的兰花不同。若:杜若,属草科。 涉:经历。二句意:兰若虽长在阳春温暖的时季,经历寒冬仍然滋盛。 汉·乐府民歌《古诗兰若生春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温暖的春天。德泽:恩泽,恩惠,这里指阳光雨露滋润。 温暖的春天施舍恩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茂盛。汉·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秀:秀丽。 屯:驻,聚集。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花:此处指折枝梅花。 梅花冬末即开花,一树独先天下春,故为春之信使。驿使:古代传递书信、文件的使者。 陇头人:陇山人。聊:聊且,姑且。 一枝春句:寄梅送春,梅花代表着江南春天的来临。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刘昚虚《阙题》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杜甫《春运》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唐·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 4.鉴赏古诗惜春的含义事实上我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不知是泛指还是一首诗。 先说泛指的惜春(个人见解,非官方): 古诗中惜春,定是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这里的感情有好几种: 1. 描写暮春凄景,感慨时光流逝,可能是对时局和自己身世的抒发,感慨兴衰,寄托哀思,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 2. 为了渲染气氛,比如送别抒怀类的诗歌,使意境更加缠绵凄切、充满感伤。也比如写羁旅思乡、边塞风光等,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征人思妇、惜别感伤,也有对现实的不满。 3. 也有正面的,表面写惜春伤春,却想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老当益壮的感情,比如苏轼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 根据诗词的起源,最初在表现男女爱情方面也是有的,但在学习中是很少见的,人似花,花易落,人易老,青春易逝,有美人迟暮之感,表达对美人的思念怀恋。 5. ……(根据诗歌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 再说杜牧的诗《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含义(属自己的理解,非官方):【浅译】说的是春季已经过半,年已离开,剩下的春天勉强还有,就此迷醉于未落尽的花,便像是品尝腊月酿制的酒。惆怅地望着用酒杯{送别春天}(送春:也说旧时立春日的一种风俗),情意恳切地用扫帚清扫落花。谁能留住东去的流水(东流:这里比喻时光消逝,不可复返),每年都把握在自己手中? 【赏析】(来自“古诗百科”。后来查了一下发现哒) 这是一首面对已逝春色而叹息时光不再的诗篇,用笔细腻绵密,明丽精巧。 全诗开篇对于飘然而去的美丽风光毫不提及,而是极力表述心中的惋惜之情:春天过半,花叶飘零,这一年实际上已经也流逝了一半,因此其余的也就马马虎虎打发过去就是了,不再值得珍惜啦—这种因为春光已逝而颓丧的举动,恰恰在突出渲染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题目是“惜春”,因此诗人惋惜的心情还远远没有表达完毕。 他接着写道,自己应该就着这眼前满地的落花,继续大醉一场,如同辞旧迎新的除夕痛饮那醇厚的腊酒—这好赖也算是抓住了春天的尾巴,差强人意地留住那明媚的春光!春光在诗人眼中的魅力,以至于斯。 诗人在咏叹、惋惜美丽的春天,但是我们透过这种咏叹和惋惜,却更嗅出了春天的美丽。诗人的“惜”情,到了这里远远没有停下,而是停下思维的节奏,用行动来传达“惜春”之情:举起手中的酒杯,远望着已经远去的春天的脚步,怅然无语,起身,拿起了扫花的笤帚——既然曾经美丽,那么作为美丽的看客,诗人就有责任不让那绚烂一时的花朵碾作泥尘,重陷泥淖!这里于“惜春”中的惋惜、叹息之余,又有了“珍惜”之意。较之一般的惜春之作,又多了一层丰厚的意蕴。 诗人到此还远远没有停下飒爽的笔触,而是进一步宕开笔墨,由眼前的落花满地,抬眼望向茫茫的天地之中;由眼前瞬息即逝的暮春,想到了川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与一去不回的人生,最终在一连串的“惜”情激荡之下,发出了类似屈原的千古一问:谁能够手挽时间长河,让它在手中永不消逝、不再东流而去呢? 这首诗的题目、主题都是古人经常涉及的,本来平淡无奇,但是在诗人写来,却如同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并几度变换增加“惜”的内涵,并在不断咏叹中增强其积淀,而春光的魅力也在这一流程中得到渲染,最终让作者的感叹和读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不约而同一起达到高潮,而诗人最后的突发奇想为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同爆发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这首诗在杜牧作品中一向不太为人所注意,但是意味深长,对于有心者而言,恰如经年老酒,经久弥香,值得喜欢杜牧诗的人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