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诗句整首诗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1】,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4】,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9】,亭亭【10】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1】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2】也;牡丹【13】,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14】者也.噫【15】!菊之爱【16】,陶后鲜有闻【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8】众矣.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2】蕃(fán):多.【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5】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6】染:沾染.【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9】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10】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11】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12】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14】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富有真气的人.【15】噫(yī):叹词,相当于“唉”.【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17】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18】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古诗文默写,会的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郭颐《爱莲说》 杜甫《绝望》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写了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们在劝勉友人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的时候,常常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爱莲说》是不是一首古诗词是 作者:[宋代]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古文《爱莲说》的翻译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转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5.爱莲说的古诗《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处】:《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 【赏析】: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古文中的人生哲学爱莲说全文的中心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到洁身自好,任凭时节百花开,唯取兰草淡清香。 这话好说不好做,人有七情六欲,物有兴旺衰竭,这就使人很自然走向享受境界,特别是现在,经济社会,正象周敦颐所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有就荣耀,贫穷就可鄙。可是不同于这样的人就是有,如孔繁森等,他们可贵,就在这地方,任凭别人说你是大傻瓜,不贪白不贪。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当今这样的清官,一定很多,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人,也一定很多,但是这样的清官,这样思想境界的人,很难被人发现,因为他不追求出名。 7.写“廉洁”的古诗词,如《爱莲说》等等 50字左右诗句诗句:廉洁不受钱 出自:《慷慨歌》 作者:先秦无名 年代:先秦 诗句:朕幼清以廉洁兮 出自:《招魂》 作者:屈原 年代:先秦 诗句:宁廉洁正直 出自:《卜居》 作者:屈原 年代:先秦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据《五总志》记载,北宋一位地方官以为本朝宰相王安石善于诗文,自然喜爱“文房四宝”,为投其所好,送来一方砚石,并当面夸耀道:此玉“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绝,并笑吟:“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间,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在其离任还乡时,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 三年为刺使,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宋代诗人林稹的《冷泉亭》一诗,以泉寓意,颇有特色:“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如。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此诗意讲泉水出山流向西湖,浮载着游船画舫,沾染粉污脂腻,已不似在山谷时的洁净了,借以指人要注意洁身自好,不做不应做的事,不追求不应得的财 还有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的反行贿的《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惜,留得清白在人间”更是脍炙人口的咏廉绝句 明代况钟,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苏州知府。赴任后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建修学堂,大兴水利,放粮赈灾,关心黎民疾苦,被苏杭人民称为“况青天”。正统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职期满回京,临行前写诗与苏州百姓话别,体现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荡荡,磊落襟怀: 捡点行囊一担轻, 京华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 事事堪持天日盟。 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从他任满写的《任满偈城隍诗》里可见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来此几经春, 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 去时还似到时贫。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姓拥戴,有诗为证: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人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据说,晋代吴隐之受任广州刺吏时路过石门,闻听此处有一“贪泉”,相当灵验。当地人说无论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饮了此水,就会变作贪得无厌之徒了,吴违众劝,亲临泉边酌水而饮,后写诗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作知县,正直清廉,重士爱民,勤政为官。离任时,百姓拦道挽留,蔡知县大为感动,吟诗抒怀: 罢郡轻舟回江南, 不带关中一点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 长亭一别心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