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 诗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陆草木之花【1】,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4】,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5】而不染【6】,濯清涟而不妖【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香远益清【9】,亭亭【10】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1】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2】也;牡丹【13】,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14】者也。噫【15】!菊之爱【16】,陶后鲜有闻【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8】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8】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9】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更加。 【10】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11】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12】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者:~~的花。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4】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富有真气的人。 【15】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7】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8】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描写爱莲的诗句借用爱莲说的诗句来说,你可以选取其中所需内容,作者及内容还有翻译如下: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内容: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如下: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3.古诗爱莲说经典句子1、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宋·欧阳修<荷叶> 2、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关于莲花的诗句。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半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唐·李群玉<新荷> 3、浦上荷花生紫烟,吴姬酒肆近人船。更将荷叶包鱼蟹,老死江南不怨天。 ——明·袁凯<浦口竹枝> 4、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关于莲花的诗句。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宋·范成大<州宅堂前荷花> 5、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唐·温庭筠<莲>。 4.初《爱莲说》外,还有那些关于莲的诗句及其解释哪《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5.关于莲的诗句描写莲的诗句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芙蕖》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采菱诗》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与,淡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气丽广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采莲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夏歌》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6.关于爱莲说的鲜为人知 寡廉鲜耻 弥不有初,鲜克有终 本文借花喻人,选择了与君子气质相似多的莲花,从所处环境(淤泥与清涟)、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香远益清”)、仪表(“亭亭净植”)等方面,把“君子”不随世俗、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卓然自立、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容侮弄等高贵品质,活脱了出来。名为写莲,实则写人,把作者的理想和情操,极为巧妙地寓含在对莲花的描写和吟咏之中。 本文先引出所托之物,然后根据意旨,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具体来说,开头三句,先总说人们对花的种种爱,以爱菊为正面映衬,爱牡丹为反面衬 托。引出“予独爱莲”,点出所托之物——莲花。接着描述莲花的性状,写出它的可爱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总括莲的品格。最后正面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点明题旨。 作者以花喻人,以隐逸者、高贵者陪衬君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含蓄地表 明了自己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这个结论的;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的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就愈鲜明 .《爱莲说》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