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霞》

1.求写朝霞晚霞跟霞有关的古诗

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夏宿江南不识花,对饮湖色一点霞思乡探月清宵立,念井盘云明朝闲.春风不解良人意,霞烟何日洒窗前?附:含有“春霞”的古诗:晦日宴高氏林亭 崔知贤上月河阳地,芳辰景物华.绵蛮变时鸟,照曜起春霞.柳摇风处色,梅散日前花.淹留洛城晚,歌吹石崇家.元日早朝 耿湋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环佩声重叠,蛮夷服等差.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盛明多在位,谁得守蓬麻.慈恩寺怀旧 李端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东阁许联床,西郊亦携手.彼苍何暧昧,薄劣翻居后.重入远师溪,谁尝陶令酒.伊昔会禅宫,容辉在眼中.篮舆来问道,玉柄解谈空.孔席亡颜子,僧堂失谢公.遗文一书壁,新竹再移丛.始聚终成散,朝欢暮不同.春霞方照日,夜烛忽迎风.蚁斗声犹在,鸮灾道已穷.问天应默默,归宅太匆匆.凄其履还路,莽苍云林暮.九陌似无人,五陵空有雾.缅怀山阳笛,永恨平原赋.错莫过门栏,分明识行路.上智本全真,郄公况重臣.唯应抚灵运,暂是忆嘉宾.存信松犹小,缄哀草尚新.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西江月 吴文英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暮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题表丈三大夫书斋 杨巨源盛府自莲花,群公是岁华.兰姿丈人圃,松色大夫家.素卷堆瑶席,朱弦映绛纱.诗题三百首,高韵照春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送词: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白朴)。

2.“霞”字的古诗句

1.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采桑子·宋·欧阳修

译文: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

2.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小重山·宋·陈亮

译文: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槐树枝头,宿鸟呼朋唤侣,暮霭冷烟渐渐浓。我斜倚画栏发愁在小楼东。月色凄清朦胧,透过游曳的碧云,晚风传来一阵阵哀怨的笛声。

3.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唐多令·宋·邓剡

译文: 刚下过雨,晚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潮退后,沙滩上留下了淡淡沙痕。

4.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喜迁莺·宋·夏竦

译文:晚霞渐渐消散,隐去了最后的绚烂;水中的新月,如沉钩弯弯。美人卷起珠帘遥望:那一带清清的天河,在浩瀚的夜空缓缓轻流。又是秋天了,凉意笼罩着京都。

5.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瑞鹤仙·脸霞红印·宋·枕陆淞

译文:红霞般的脸蛋印着枕痕,一觉刚刚醒来,衣冠零乱也懒得去整。

6.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早梅芳·宋·柳永

译文:红红的早霞映照西湖,翠绿的山峦云雾缭绕。

7.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浪淘沙·唐·刘禹锡

译文: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8.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唐·刘禹锡

译文:雨后的晚霞很漂亮,天气也明朗起来,晚上的微风让周围的景色更清静起来.

9. 开缄日映晚霞色,满幅风生秋水纹.——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唐·白居易

译文:晚霞被落日映照成红色,秋水被风吹皱了波纹。

10. 水宿风餐第几程,落帆刚趁晚霞明。——秦邮晚泊 ·唐·王纶

译文:在外面风餐露宿,乘着晚霞天色还亮落下了船帆。

3.古代诗词中流霞一词有何典故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 酒。

东汉•王充《论衡》卷七《道虚》 “(项)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 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有 仙人数人,将我上天,离月数里而上 ……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

每饮杯,数月不饥 ”亦见 《抱朴子》。后世诗词以“流霞”汔指美酒。

唐•杜甫《宗武生日:“流霞 分片片,涓滴就徐倾。”杜甫官亭夕 坐戏简颜十少府》:“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 八院长述旧言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漕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 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方期饮甘露,更欲吸流霞。”唐•李商隐武夷 山诗》:“只得流霣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

4.古诗《兼霞》是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编辑本段【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迂回。 沚(zhǐ):水中的沙滩。

编辑本段【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编辑本段【简评】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

5.关于霞字的古诗

关于“霞”的诗句有,如下:1;《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

2;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绮霞低映晚晴天。” 3;《文选·左思〈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4;晋 曹毗 《临园赋》:“青霞曳于前阿,素籁流于森管。” 5;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6;前蜀 牛峤 《女冠子》词:“ 锦江 烟水, 卓女 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 蓉帐,金钗芍药花。”

7;宋 张耒 《上元都下》诗之一:“淡薄晴云放月华,晚粧新晕脸边霞。” 8;宋 梅尧臣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清甘不楚齿,若酒倾残霞。”

9;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三月十六日范景仁家同饮还省宿》:“种桃依竹似仙家,邀对春风共泛霞。” 10;《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1、读音:[xiá] 2、字义:霞本义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霞分为朝霞和晚霞。

多用于角色或人的名称。 3、释义: 1.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

战国·屈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 《文选·左思〈蜀都赋〉》:“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气而为霞。”

刘逵 注:“霞,赤云也。”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绮霞低映晚晴天。”

沈从文 《三三》:“ 三三 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2.云,烟云,烟雾。

晋 曹毗 《临园赋》:“青霞曳于前阿,素籁流于森管。”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前蜀 牛峤 《女冠子》词:“ 锦江 烟水, 卓女 烧春浓美。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3.比喻脸上的红晕。 宋 张耒 《上元都下》诗之一:“淡薄晴云放月华,晚粧新晕脸边霞。”

4.指流霞,美酒。 宋 梅尧臣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清甘不楚齿,若酒倾残霞。”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三月十六日范景仁家同饮还省宿》:“种桃依竹似仙家,邀对春风共泛霞。”飞蛾名 5.飞蛾名。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南昌 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之间,皆纷纷堕于 江 中,不究所自来, 江 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

通“ 遐 ” 6.通“ 遐 ”。遥远。

《楚辞·远游》:“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 朱熹 集注:“霞与遐通,谓远也。”

6.谁能帮我找一首古诗,带“霞”字的,我要一首写得好一点的

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

江陵城西二月尾,

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

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

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

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

欲去未到思先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

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樽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