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小学古诗词教学研讨课新闻报道

1.浅谈如何教好小学古诗词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的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的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的艺术光辉能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读者的灵感,感召读者的人生。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每册书都不少于四首古诗。

学习古诗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积累都有积极意义。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诗歌所颂扬的祖国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诗歌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我在不断总结反思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尽力有效实践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积累经典古诗文。

2.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需要研讨的问题,必须引起教材编写、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个是选材,是否合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对古文字词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诗传授给学生,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达到什么程度。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解决的。

在这个栏目也不适当。下面的文章可做参考。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反思 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初读,感受诗意。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

精读,加深理解。初读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

品读,深化理解。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既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

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

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

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

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春晓》,课外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中,再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3.教研活动怎样教会中学生学会古诗词

一吟、一品、一想,铸就古诗词魅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师:是“照”吗?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生一时语塞)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阳的魅力之所在。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

4.教研活动怎样教会中学生学会古诗词

一吟、一品、一想,铸就古诗词魅力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 吟,即“吟咏”。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 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 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 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 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 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 “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 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 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 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 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师:是“照”吗?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生一时语塞) 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 阳的魅力之所在。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

5.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新闻稿

师生交流新闻稿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交流会在2教318举办。

本次交流会邀请到了学院的团委书记陈琰,学工办主任曹冬冬,辅导员曹喜庆,11级交通工程专业导师张丽岩,11级材料专业导师胡恒,以及学生会副主席王婕。另外,各个班级的班干也都参与了此次活动。

会议由办公室干事强袁婵主持。本次交流会旨在让大一新生更好的了解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学到的知识和应掌握到的技能,并能正确的对待考研的问题;同时也让老师们了解学生的现行思想和基本动向。

整场交流会气氛非常热烈。会议以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形式展开。

多数同学都问到了关于考研的问题,而主持人一句:“大家都在为是否要考研而纠结着”更是说出了在场所有同学的心声。同时,老师也在积极的为我们解答着困惑,每个老师都说出了各自的意见,但所有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老师们的回答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据同学们表述,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他们从中收获了很多,对未来也有了更美好的展望,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6.如何激励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举手发言

海南省定安县岭口镇中心学校 符丽娜

为了迎接这次研讨课,我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让我从这次研讨课中自己深有体会。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和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而一节课则是师生共同演绎的一出戏。这出戏究竟精彩与否,显然取决于演员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而台下的学生鸦雀无声,毫无反应,我想在于这样的课堂如同唱独角戏一样毫无意义。如何使这堂课快速转变为互动。而身为教师如何才能激励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而让他们积极思考,纷纷举手,从而爱上发言呢?下面,我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以下观点:

一、激励学生感受举手是种快乐

首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知道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他学习不好。让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闪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和积极性,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其次,实行举手加分制。在课堂中,学生只要举手回答问题,就加给予加分,作为期末的平时分,以此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

再次,善于给予表扬。每个人都需要表扬,表扬是种催进剂。扪心自问,如果学校领导表扬我们,我们工作是不是更有干劲?当学生第一次主动举手的时候,可以说:终于让老师发现你是班中最艳丽的一朵大红花!只要举起手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的回答会让我们耳目一新!老师喜欢你的独特的发言等等,这些语言在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学生来说是鼓励也是激励,给他们无穷的动力。

二、开发学生大脑思维,变被动为 主动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让不会回答的学生举手示意,会的学生则无需举手,教师会在没有举手的学生中叫人回答。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问题一旦提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得认真思考,确定自己会与不会,不会出现以往那样由于侥幸而懒于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至少不会太普遍。然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评价让学生感觉无论自己回答得怎样,只要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是安全的,都可以很体面地坐下去。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回答的都是成功的,都应该给予鼓励。

二、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激励学生积极举手

学生上课不举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问题设计的质量不佳、问题琐碎繁杂,思路混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着眼于教学目标,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巧妙地设计教学切入点。

其次,多些阅读指导与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多,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多,必然会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就会很高。时间一长,挫伤了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式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

三、变换举手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丰富的举手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举手的姿势不应该只是整齐划一的五指并拢着举,也可以是高高地举起手,这样一种肢体状态传递的是自信、有把握,而低低地举起手则代表的是一种犹豫、不确定。低低地举起手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孩子想举手的愿望,同时也激励他们进步。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第一次举起手的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优异表现,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由衷的颌首,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鼓舞,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这样,从低低地举起手慢慢发展成高高地举起手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举手的时候激动而不躁动。当然举手方式的变化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譬如,形式要简单,并且变化不宜过多等。

课堂上学生举手这一细节值得我们教师重视,这关系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也关键到让人人都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多用激励的语言或动作等方式来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感受举手是种快乐。

7.怎样上好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优质课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