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用事实说话的诗句

1.形容说话妙的诗句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2.形容 一部分是事实、一部分被夸张扭曲 的语言有哪些(最好是成语和

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 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口燥唇干:燥:干。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 呶呶不休:呶呶:形容说话唠叨;休:停止。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 刺刺不休:刺刺:多话的样子。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 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摇唇鼓舌:耍嘴皮,嚼舌头。

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强聒不舍:聒:声音吵闹;舍:舍弃。

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甜言蜜语:象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

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调嘴学舌:调嘴:耍嘴皮。

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 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伶牙俐齿:伶、俐:聪明,灵活。

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 口角春风:口角:嘴边。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 喙长三尺:喙:嘴。嘴长三尺。

形容人善于辨说。○ 辩才无碍:碍:滞碍。

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谈言微中: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

形容说话委婉而中肯。○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活龙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 巧发奇中: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 条分缕析:缕:线;析:剖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 善颂善祷:关于颂扬,关于祝祷。用来称赞能在颂扬之中带有规劝的意思。

○ 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 对答如流: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应对如流:对答象流水一样。

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

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

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 至理名言: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 金玉良言:金玉:黄金和美玉。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 豪言壮语: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 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

○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不易之论:易:改变。不可更改的言论。

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晨钟暮鼓:暮:傍晚。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 暮鼓晨钟: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 咳唾成珠: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

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 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雅人深致: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远。

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

○ 诛心之论: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

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入情入理:入:合乎。

合乎常情和道理。○ 头头是道: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

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言之成理:之:代词,指所说的话。

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

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近旨远:旨:意思。

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言简意赅:赅:完备。

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 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 一语破的:的:箭靶的中。

3.描述事实的词语

露马脚 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出处:明·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但张轨如这个先生与别个先生不同,原意不在书,又肯使两个瞎钱,又一团和气,肯奉承人,因此大大小小都与他讲得来,虽有些露马脚的所在,转都替他遮盖过了。” 避而不谈 躲避开而不肯说。

指有意回避事实。 出处: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秉笔直书 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笔直书,悬之国门,不能增损一字。”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捕影系风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梁书·刘孝绰传》:“但雕朽污粪,徒成延奖;捕影系风,终无效答。” 岑楼齐末 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

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 出处:《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船坚炮利 利:锋利。

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出处:清·林则徐等《会奏穿鼻尖沙嘴叠次轰击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来寻衅……无非恃其般坚炮利,以悍济贪。” 当之有愧 当:承受;愧:惭愧。

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常作自谦之词。

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

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堕甑不顾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

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出处:《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 翻黄倒皁 犹言颠倒黑白。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故甚其词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贵耳贱目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含血喷人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出处: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含血潠人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

同“含血喷人”。 含血噀人 噀,喷。

比喻捏造事实陷害别人。同“含血喷人”。

出处:《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崇觉空禅师》:“含血噀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

蓦地唤回,打个筋斗。”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即事穷理 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既成事实 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

出处:唐·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

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略迹论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评论其用心。

出处: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以于立玉、于元荐为乱天下者,亦岂遂为定论乎?略迹而论心,二臣皆皎然不欺其志,有国士之风。” 略迹原情 撇开事实不谈,从情理上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略迹原心 撇开表面的事实,而从其用心上加以原谅。

出处:明·张煌言《答赵安抚书》:“英君察相,尚能略其迹而原其心;感其诚而哀其遇。” 论列是非 论:评论;列:列举。

罗列事实,评论是非。 出处:《汉书·司马迁传》:“仍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昧地瞒天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4.有哪些形容“现实”的诗句

《题长安壁主人》

唐代: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送蔡山人》

唐代: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咏桂》

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六》

唐代:陈子昂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唐代:岑参

夫子不自衍,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著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片玉且将归。

《渔父》

唐代: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

《重赠二首》

唐代:柳宗元

闻道将雏向墨池,刘家还有异同词。

如今试遣隈墙问,已道世人那得知。

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峡中行》

唐代:雍陶

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

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

《匣中琴》

唐代:于武陵

世人无正心,虫网匣中琴。何以经时废,非为娱耳音。

独令高韵在,谁感隙尘深。应是南风曲,声声不合今。

《道情偈》

唐代:贯休

草木亦有性,与我将不别。我若似草木,成道无时节。

世人不会道,向道却嗔道。伤嗟此辈人,宝山不得宝。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