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处境困难或者心情复杂的诗句一、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三、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四、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五、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2.境遇与心态为主题的话或古诗或名言名言,一,顺境,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基本解释:见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己》。 仕宦:做官。将相:封建社会最显贵的官职。 这两句大意是:做官做到显赫的将军和宰相,富贵荣华而衣锦还乡。在封建社会里,金榜题名已是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幸事,至于官至将相,衣锦还乡更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或是向往地主阶级生话的人的最高理想。 项羽就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话;《旧唐书·姜暮传》中,唐高祖也曾对官拜秦州刺史的姜暮说过“衣锦还乡,古人所尚”的话。所以欧阳修在本文中说:“~,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在封建社会人们能达到~的境地,可谓最大的荣耀了。这两句现在可借以讽刺或借以逗趣当了大官而在家乡人面前自炫的人。 二、逆境忍辱含垢,常若畏惧基本解释: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忍辱:忍受耻辱。 含垢(gòu购):承受侮辱。垢,污秽;也作“诟”,作耻辱讲。 这两句大意是:忍受着耻辱,经常好像怀着畏惧。这是东汉曹世叔妻(即班昭)《女诫·卑弱篇》中的话:“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奠名,有恶莫辞,~,是谓卑弱下人也。” 《女诫》宣扬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不足为训;~要女人以忍辱负重、卑弱下人为美德,更是须要批判。现在抛弃其原意,可借以形容身处逆境中的人不得已而忍受耻辱,畏首畏尾,动辄得咎,经常处在恐惧的状态之中。 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基本解释:见明·刘永锡《行路难》。白日:太阳。 这两句大意是:浓云弥漫啊,太阳也寒光闪闪,天地之间荆棘丛生,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这两句以景衬情,以景喻理,“云漫漫”象征人生道路的隐约不明,“天荆地棘”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此情此景,令人畏惧,令人心寒。两句比喻精当,感情充沛,这种写作方法可以学习,用以抒写旧社会人生的艰难,也很确切。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基本解释: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这两句形容处境艰难,没有出路。 它最早见于宋·普济《五灯会元·安吉州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可通;入地,无门可进,这就把无法解脱的困厄处境描绘得生动可感,易记易懂,常被用来表现艰难窘迫的处境,使用率很高。 英雄无用武之地基本解释: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 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基本解释:见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舍弟:对人自称其弟的谦词。去国:指离开国都长安。 六千里:指从长安到柳州相距之远。投荒:投置于偏僻的“蛮荒”之地。 这两句大意是:只身远谪,离开乡国迢迢数千里,在贬窜蛮荒的十二年中,濒临死境不知已有几多回了。这是作者的弟弟离开柳州赴江陵时,作者写的一首送别诗.当时作者被贬在柳州。 ~两句不只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客观写实,也饱含着长期郁结于胸的愤懑之气和凄苦愁怨之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基本解释:见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指今四川、湖南一带,唐时因其地远离京城,被认为是荒僻之地,故称“凄凉地”。 弃,被抛弃,此指被贬。这两句大意是:我被贬放外任二十三年之久,一直置身于凄凉的巴山楚水之间。 可化用以表现长期遭迫害,远离家乡故土。跋前蹇后,动辄荐咎基本解释:见汉·韩愈《进学解》。 跋:踏,踩。蹇(zhì至):同“踬”,跌倒。 《诗经·狼跋》:“狼跋其胡,载蹇其尾。”跋前蹇后,比喻进退两难。 辄(zhé哲):就,总是。咎(jiù旧):罪过,处分。 这两句大意是:做事进退两难,动不动就会招致罪过,受到处分。韩愈善于巧妙化用前代诗文,铸成新的语汇,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语言艺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这两句可用来形容左右为难的处境。 穷猿投林,岂暇择木基本解释:见汉·房玄龄等《晋书·李充传》。这两句大意是:身处困境韵猿猴投奔森林,哪还顾得上选择树木的好坏呢?李充,东晋人,幼好刑名之学,曾著《学箴》。 征北将军褚裒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任。褚裒叫他做县令,试探地问他可否?李充回答说:“~”,于是就任剡县令。 这两句可用来比喻人处逆境,困穷窘迫,无暇选样栖身之所。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基本解释: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这两句大意是:聪明伶俐有才干,志向也很高,但生于这没落的家族、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愈来愈不好。这是《红楼梦》中对探春一生的概括。 探春精明能干对于自己庶出的地位很是不平,总想攀高枝,出人头地,有一番大作为。但处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