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焦点的诗句

1.形容焦点的成语有哪些

举世瞩目、引人注目、举世闻名、名震中外、众所瞩目、一鸣惊人、万众瞩目、众矢之的。

一、万众瞩目:[ wàn zhòng zhǔ mù ]

1.解 释:

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

2.例句:

(1)繁花簇锦迎新人,车水马龙贺新婚。礼炮齐鸣吉辰到,万众瞩目下花轿。夫妻对拜莫嬉笑,洞房花烛可以闹。百年修的同林鸟,比翼齐飞乐逍遥。

(2)在一场万众瞩目的比赛中,阿里待在围绳边,让福尔曼痛殴他。

(3) 我们终会从小时候的万众瞩目变成成人之后的平淡无奇。生活用边框打磨了我们的棱角,只愿我们心中还能保留幼时的梦想。

二、众矢之的:[ zhòng shǐ zhī dì ]

1.释义

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2.出 处

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丛矢之的。”

3.例 句 何必和大家拧着干,就不怕自己成为~?

三、举世瞩目:[ jǔ shì zhǔ mù ]

1.释义

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2.出 处 战国·楚·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3.例 句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的大事。

四、引人注目:[ yǐn rén zhù mù ]

1.释义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

2.出 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也有敲锣打鼓;引人注目的。”

3.例 句

广场上飘动的彩色气球,特别~。

五、一鸣惊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

1.释义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2.出 处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例 句

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不少新手~,创造出良好的纪录。

2.古代汉语里面 什么叫焦点

徐杰、李英哲1993,石毓智、徐杰2001,徐杰2001等的基本观点都是先秦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焦点表示方法。

“焦点”在最初始的层面,实际上是一个语用的概念。焦点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一般仅指那些用特定的语法形式标明的句法成分,如汉语中典型的焦点表达形式是焦点标记词“是”。

广义的焦点则是以说话人强调的重点这一语义语用特征作为出发点的。他们都采信了广义的焦点的说法。

他们还认为虽然在初始层面,“焦点”只是个语用层面的概念,但是这个语用概念在句法层面转化成了一个纯形式的语法范畴,也就是“焦点特征”[+F],焦点范畴还会驱动各种不同的语法操作,形成跟焦点相关的种种语法形式,这就是“焦点形式”。深层结构平面指派的焦点特征[+F]可能诱发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的句法效应。

现代汉语用焦点标记词“是”作为焦点形式之一来标记焦点,除了“是”之外,还有重音等,而古代汉语(大致是先秦)由于没有焦点标记词“是”,则基本上是依靠语序的变换,其中较为突出的则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表达焦点特征的一种形式,具体到宾语前置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焦点特征,三位先生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首先,特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会自然成为句子的焦点,特指问句也只能选择疑问代词来充当焦点,这是因为疑问词的固定词义里含有一个焦点特征[+F],所谓的“疑问焦点”就是一般的句子焦点在疑问句中的具体化和实例化,疑问代词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的种种特殊的句法行为,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语序变换的强制性也是它固有的[+F]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否定和焦点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否定也常常诱发语序的变换。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颇具解释力,类似的观点俞敏1981、丁邦新1997等也曾经表述过,但没有这三位学者解释得系统明确,俞敏1981曾经指出过:“咱们就该说‘止词因为强调放在前头’。

询问代字本身常常就是强调的对象,所以他们老往句子头上窜……否定句里往往强调那止词极‘轻而易举’,像汉语的‘一个字也不认得’里的‘一个字’,所以它们也好往句子头上奔,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不是非遵守不可的规律。” 对于古汉语中完全没有形式标记的宾语前置句式,以上诸先生都没有解释,其实也可以用焦点理论来解释,由于古汉语中没有产生焦点标记词“是”,所以,对于较为强势的焦点就会采用前置的处置办法。

而一旦句子中有了疑问代词,强势焦点就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疑问代词上面,普通的名词就不能前置了。有时候虽然表示疑问语气,但是并没有用疑问代词,或只用了疑问语气词,这时候普通名词仍然是强势焦点,也可以前置 如一(一)3。

对于“惟利是图”中的“惟”,按照徐杰2001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焦点敏感式”,也就是说,它不像纯粹的焦点标记词“是”一样惟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焦点,它还有其他的功能,跟“惟”相连的成分比较容易成为所在句子的焦点成分。所以我们把“惟”看做“焦点敏感式”。

对于用来复指的“是”或“之”(如惟利是图,惟政之恭)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指示代词,如马建忠、王力、俞敏认为“之”表示近指,“是”表示远指,俞敏1981还认为“之”和藏语中表近指的adi相当,“是”和藏语中表远指的de相当。但其产生理据却鲜有人提及,石毓智、徐杰2001认为,普通代词不像疑问代词一样自身具有[+F]特征,只有在否定、强调等焦点化时,才置于动词前。

当一个实词或者“疑问代词+实词”通过语序变换而被焦点化时,因为被焦点化的整个成分是个重音词,所以必须用一个作附着成分的代词“是”或“之”加以复指。但正像我们所指出的有些句式中实词宾语前置时,并没有一定要用“是”或“之”加以复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下面还要谈到,是因为有惟句产生的时间比无惟句产生的时间要早。到后来有惟句中前置宾语后面才可以带上“是”或“之”复指,“是”表示远指,“之”表示近指,但是这种分别是不重要的,因为它们复指的目的并不是表示远指和近指的区别,而是“把上文的语丛箍住”(注:见俞敏1981。)

进行复指。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在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句中,用“是”复指的明显比用“之”复指的常见,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是”和“之”在语义或用法上的分工有别,而是因为“之”除了作复指代词之外,还可以作偏正结构中的结构助词,两者容易相混,“是”就没有这种问题。

俞敏先生曾经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上面讨论的复指代词“是”和“之”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这种止词还是代字多呢”。对于这个问题,石毓智、徐杰2001认为是历时语言学中的“Wackernagel”规律在起作用:附着成分倾向于出现在句子的第2个位置上。

所谓的“附着成分”是指语音形式弱化的词语,它们的出现必须依据一个重音词。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代词总是一个特殊的词类,它们的语音形式常趋于简化而成为一个附着成分,代词的语音弱化也受所出现的句法位置影响,最易弱化的位置是动词之后的宾格,徐杰2001认为代词是一种。

3.以小胜大的诗句诗句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小思《蝉》,《贝壳》席慕容.

4.形容拼命的诗句

1、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形容拼搏的诗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形容拼搏的诗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2、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4、丈夫清万里。

1、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

形容拼搏的诗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5、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形容拼搏的诗句 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2、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3、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4、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15、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