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中学古诗词教学目的

1.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古诗文教学:目标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是以“古诗文”这一概念来统括的,由此可见,诗歌和散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重点。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录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了古代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四种体裁。再从内容来看,其中的“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以叙事抒情为主的文学性散文。

顾之川博士认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作品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即使是古代的书信等应用文,其实也可以看作文学作品”(《语文教材既要守正又要出新》《现代语文》2004.7)。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而言,《语文》(七年级上)课本中选录了古诗1课,选录古诗5首;散文5课,17篇(段);另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

由此推知,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约占六分之一。再看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选录文言文两个单元,历史散文4篇(段),诸子散文4篇(段)。

第二册文言文两个单元,选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散文12篇(段);第三册选录文言文两个单元,散文8篇(段),古诗两个单元,25首。第四册文言文一个单元,古典小说一个单元,选录散文2篇,文言小说2篇,白话小说2篇;此外,还选录了古代戏剧2部(节选)。

第五册选录古诗一个单元,选录诗歌8首,诸子散文一个单元(《孟子》专题),文言文5篇(段)。第六册古典小说《红楼梦》专题一个单元,选录文言小说4回(段);文言文一个单元(《史记》专题),文言文4篇(段)。

高中阶段,古诗3个单元,古代散文8.5单元,古典小说2个单元,古典戏剧0.5单元,合计14个单元,64课,高中语文34单元,136课。可见,高中阶段古诗文占五分之二左右。

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在古诗文教学方面,要特别注意研究下面两个问题:一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二是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一、古诗文教学目标:语言、文学与文化的整合 (一)从整体上说,古诗文教学目标以从语言、文学、文化这三个维度来分解 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就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语文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高考语文大纲》)等重要文献,并根据这些文件来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梳理和归纳,我们发现,从整体上说,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语言(准确地讲就是“文言”或“古代汉语”)、文学和文化三者的有机的统一。

具体说来,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下面四个方面:1.背诵与积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积累”,这不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和传统,也非常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背诵”是为了“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同时,背诵也是为了运用,为了创造性地运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明确要求。

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在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诗经》、楚辞、唐诗、唐宋词以及白话诗文等方面分类列举了一些篇目供学生背诵。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练习中也要求学生背诵《兵车行》《蜀道难》《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古代诗词以及《过秦论》《师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劝学》《逍遥游》《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段)。《高考语文大纲》也明确要求“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联系也有区别。

现代文是现代汉语的典范,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典范。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学的意蕴,就必须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明确地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识记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要“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必修课程”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2.怎样进行中学古诗教学

原发布者:今宵a别梦寒

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一、语言的品味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

3.中小学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才能达到“短文厚学”的目的

这个不敢妄论,但是找到一篇文章,可以参考:文章内容纲要如下:中小学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才能达到“短文厚学”的目的?一、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小,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1.作者背景 2.时代背景 3.人文背景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二、学法引导——厚在策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1.读通读顺 2.品味含义 3.展开想象 4.明理知情 总之,在读熟、读透诗词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体会诗情、诗意, 这样,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厚重。

三、课后拓展——厚在积累 为了让古诗词教学变得厚重,内容与数量的积累尤为重要。 1.积累同一主题的不同诗文 2.积累作者的其他诗文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备课时广泛收集资料,可以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多方式朗读、多途径品味词语、多角度展开想象等教学策略,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课后,通过对同主题诗文与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大量阅读,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由此达到古诗词教学“短文厚学”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

4.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5.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在哪里

老师就概括出:咸、悉、并、俱等.再比如在解释这个“毋”字的时候,用了中国造字法讲解了“毋”的来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汇的理解.由这节课,我最感兴趣的不是教学手段,而是王惕老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她认为文言文教学目标应侧重在文言词汇的积累,而不是文章表现出的主题内容.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首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的定位是学生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学会用词典查闻言词汇,注重工具性.虽然也提倡新的文言文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但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让我们头疼,原因无非是文字深奥难懂,佶屈聱牙,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在教授文言文中,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也许有人马上会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真的要问一句: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我们不能大而化之认为继承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等等,其实初中的文言文大都是小故事类型的,比如《孙权劝学》等反映出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一般都能马上概括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当然,一般之外必有特殊,并不是全部文言文都是如此,一些经典如《桃花源记》、《愚公移山》的文章也是需要对内涵进行分析理解的.最后,我们之所以无法突破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艺之争,最主要的还是突破不了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只是手段,主题才是关键,于是无论是文学性文体、实用性文体还是文言文,我们都在强调文章的人文性.这其实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语文课总在重复着那几个简单的人生道理,那么离思想政治课不远了.因为,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这一点可惜向王惕老师学习的,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