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对诗词散论的评价《散论》共收论文十一篇,其中论诗之文章四篇,按时代内容言之,依次为《三百篇篆辑考》、《六朝五言诗之演变》、《论李义山诗》及《论宋诗》四篇。《三百篇篆辑考》一篇,纯属考据性之论文,与书中其他偏重评赏之篇不同,可见先生考证之学力。其《六朝五言诗之流变》一文,以简驭繁,以谢灵运融合玄释,摹写山水;鲍照仿吴歌,发唱惊挺;谢朓用声韵,圆美流转,三者为例,概说此一时期五言诗之流变,可谓精要。其《论李义山》一文,将李义山之性情为人与当日之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有烛微探隐之妙。其《论宋诗》一文,论及唐诗与宋诗差别特异之点,分为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及声调数项,加以析论,对宋诗之优点及流弊,论述精辟。 集中所收论词之文,亦共有四篇,计为《论词》、《论李易安词》、《论辛稼轩词》及《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论词》一文论述词之性质,以为词之特征约有四端: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在词之体式中,虽豪壮激昂之情,亦宜出之以沈绵深挚,俱是明词之论。《论李易安》一文,以为易安词超卓之处可分为三点论之:一、为纯粹之诗人;二、有高超之境界;三、富开辟之能力。所论极能得易安词之精华。《论辛稼轩》一文,于一般人所共见之稼轩词之豪壮特色以外,更特别提出稼轩较其他豪放派词人又有不同之处,则是稼轩词于豪壮之中更能有沈咽酝籍之致,得相反相成之妙,故能使其作品更臻于浑融深美之境。又进而论及稼轩词之所以能具有此特美之原因,盖其与才情及修养有重要关系,所论极为精辟独到。其《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一文,除论白石之词以外,更论述白石之文学批评及诗歌之造诣,并将这些与南宋之文学风气作一体观,见白石之奇,亦现先生切入之妙。 集中另存有其他有关文学之论文三篇:即《与》、《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王静安与叔本华》三文。其《与》一文,论两书体例之异及昭明、简文兄弟二人文学见解之不同,所论极为扼要。《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一文,对汪氏之才性、造诣及其在清代学术史上之地位皆有所评述,知人论世,甚为精审透辟。 2.对诗歌的评论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这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 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我先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再来一个一个证明。 尽气、尽才的精神 尽心、尽情的精神 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 《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这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的发现。 《诗经》里有句诗:“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意思是说早晨起来,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没有古代先民对于人的生命美好的发现,就不会有这样的对于生命美好的爱惜,像一个爱清洁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几净,开开心心地过生活。我们简单说,“人为万物之灵”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这是我的一个直觉。我们从简单的常识讲,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兰西文化里的马赛曲。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3.【高手指教】古今名家对《诗经》的评价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皠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习,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柠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徕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寠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仠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绠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讠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毠,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幠天下。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应该是司马迁引用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说明了《诗经》即事抒情、诗以言志的内容,以及既执著不懈又不过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状态。它鼓励了诗人积极用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反对沉湎于绝对个人的世界里。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风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为经典,从而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情怀。在《诗经》的影响下,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抒泄社会情感的一种主要途径。 刘勰 《文心雕龙》着眼于《诗经》的感染力的阐释,认为《诗经》具有鼓动天下的精神力量;着眼于改造社会的目的,强调《诗经》批判社会不公的强烈现实态度; 4.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2、作者和写作年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3、价值《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据文学的题材领域,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二是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是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四是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其他文人或其他人对白居易的或其所写的诗历史评价在中国诗坛上,人们常把李白称作“诗仙”,而事实上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这首赞扬白居易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从宣宗皇帝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唐时即被称作“诗仙”.而李白被称作诗仙始于清代,因此,李白的“诗仙”荣誉应该还给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一生著诗词文章七十五卷,计三千八百四十余篇,数量位居唐代诗人之首位.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能充分反映民间疾苦,妇孺能诵,被誉为“人民诗人”.古人有“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歌咏佳句尽为白公所占”等赞语.伟人**曾当众默写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两篇名著,传为佳话,陈毅元帅也对白居易的诗给予高度评价:“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 白居易不仅对中国文学有突出贡献,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欧洲,白居易与大艺术家贝多芬齐名;在韩国,古代鸡林宰相以百金换一首白居易的诗,而且能辨明真伪;在日本,醍醐天皇言:“毕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置于宫殿之上,做为范本来考试其臣民;据《中国广播报》报道,宇宙行星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命名者有23位,白居易为其中之一,名列第四.因此,人们称白居易为世界级文化名人!白居易不仅诗文盖世,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官至二品,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谥号“文”,人称“白文公”.他曾做过忠州、杭州、苏州的太守,也做过河南府最高行政长官——“河南尹”,留下不少政迹,尤其他晚年达则兼济,在洛阳龙门修缮香山寺、开凿八节滩之善举,广为后世所称颂。 6.哪些文人对苏轼及他的诗有评价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苏轼的文章:“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 \“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朱东润先生为中国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编写《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时是这样评价苏轼的:"给他(苏轼)这种精神(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作支柱的是‘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观点。这观点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是作者由于正处政治上失意时,笔意间不免夹杂着寻求超脱的消极成份,这就显现出他的世界观的一定矛盾”(苏东坡对自己也有个评价:“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东坡被调离黄州去汝州(河南)赴任途中,与政敌王安石不期而遇,两人冰释前嫌,相谈十分投机,但东坡仍不忘亲切责备王安石及新法。 王安石后来对人说:“真不知几百年才出现东坡这样的人物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作没有一点新意,开始是模仿刘禹锡,后来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诗醇》时,作者却不同意陈师道的观点。 他评论苏东坡的诗时说: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作真是独立千古,不能当作一个时代一个人的诗来看,而陈师道却认为苏轼的诗开始学刘禹锡,后来学李太白,这样评价是对苏轼的诗作并不了解的缘故。“佛印是这样评价苏东坡的: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7.关于“古诗词64首”的文学评论赵翼《论诗》五首论诗(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论诗(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论诗(四)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论诗(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论诗金·元好问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