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北大学霸中国古诗词演讲稿

1.古诗词演讲稿

中国古诗词名句精选

序号 名句 作者 原作篇名

1 遡游从之,宛若水中央 诗经 蒹葭

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诗经 渡易歌

3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离骚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 屈原 离骚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6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卓文君 白头呤

7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8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9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10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厌深。 曹操 短歌行

1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观沧海

1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13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 短歌行

14 高树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曹植 杂诗其一

15 仰手接飞猿,府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白马篇

16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曹植 野田黄雀行

17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 七哀诗

18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左思 咏史

19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归田园居

2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2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登池上楼

22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陆凯 赠范晔诗

23 精卫衔其木,将以填沧海。 陶渊明 读《山海经》

24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 晚登三山望京邑

25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26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胡太后 杨白花

27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民歌 敕勒歌

28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薜道衡 昔昔盐

29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 咏蝉

30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在狱咏蝉

3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32 少小季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回乡偶书

33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34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星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3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不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3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乡

37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登黄鹤楼

38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凉州词

2.中华古诗词伴我行演讲稿

晚上给你发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初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不为我所知的“种族”,还有这么一种描写事物,抒情达意的方式。

夜空下,手捧古诗词,轻吟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啊,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那大诗人苏东坡高举酒杯,与月交谈,豪迈地高唱,怀念着远在他乡的弟弟。虽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遗憾,却最终寄上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等旷达的胸襟,何等热切的情怀!

在书山中苦苦跋涉的我,正欲退缩,耳畔却传来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啊,求知是何等重要,求知路漫漫,不能停滞,更不能逃避,对,我也要“上下求索”!

中考临近,平日悠闲的我也被这沉重感赋上了一层厚厚的愁思:作业做不完,知识学不完,大考小考总也考不完!唉,“这就是命运”!此时的我,深感李清照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转念一想,人家面对的是国亡,家破,夫死的悲惨,而我只是小小的学习压力,怎能和她相比?况且,不是还有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吗?前景如此美好,不要被困难吓倒!

小考考完了,一股沉重的危机感缓缓地侵蚀着我的斗志,这不堪入目的成绩,如一根尖针直插入我“幼小”的心灵。“胜斗士”怎能经得起这般残酷的挫折?这一跤,让我再也爬不起!这害人的市质检!百无聊赖中,拿起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本,一行小字映入眼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今日显得如此耀眼与夺目,一点小挫折,小打击,是人生必备的营养品,为的是日后的成功!对,我要扬起风帆,度过那挫折的海洋!

轻抚着古老的痕迹,我在岁月中成长;低吟着古老的遗痕,我在诗词中成长!

3.出了国才知中国有多好演讲稿

“原来,出了国才知道中国有多好!”近日,来自哈佛大学的美女学霸、中国女研究生许吉如视频演讲走红网络。在北京卫视7月8日播出的《我是演说家》舞台上,许吉如以《国强少年强》为题,从留学期间的见闻切入,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足以对该国国民产生如何深刻而细微的影响。

这段仅十多分钟的演讲,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该女生也凭借此视频迅速走红社交网络。目前该视频在各播放网站上的点击量已过百万。

美国课堂:“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许吉如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她坦言:“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在美国读书期间,她却经常被老师安排阐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二孩政策”等政策概念,这让身处美国课堂的她感觉,“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所以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许吉如的班上有位来自叙利亚的同学,他曾对她说:“我很羡慕你啊,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两个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都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于你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让许吉如觉得,“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这种感觉足以让国民发出感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以色列乘机回忆:为成功降落而鼓掌

在演讲中,许吉如回忆了她在以色列机场托运行李时的一幕。

当时,她正在机场托运行李,却没想到在以往只需5~10分钟的程序,在这里,她受到了以色列的安检人员进行的长达半个小时的详尽盘问:

“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写过什么论文,爱过谁?”

当时许吉如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身边的以色列同学回答:“这其实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世界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但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特拉维夫时,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让许吉如十分纳闷,“因为整趟行程是非常安全的,没有任何气流颠簸。”面对这样的安全着陆,她不禁疑惑,“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际航班、国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许吉如的以色列同学回答,“‘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这两个细节令许吉如印象深刻。“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一个国家和它的国民而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表示,不安全感可以催人奋进,然而“一旦蔓延进每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安全感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什么是一个国家给予其国民的安全感?在许吉如看来,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一个国家给予的安全感,对于我们而言,“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一定要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可以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演讲中,她提到了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期待。她觉得,“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如今,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无数个为国家的安全感不断努力的人们。“今日中国固然强,但是今日之中国少年惟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骄傲地回应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

4.关于中国古诗文的读后感的演讲稿,就是赞美中国古诗文化,要700

古诗词,中国的国粹 演讲稿【By Kaiser3344】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诗歌如是。无论新诗与古诗,其实质都是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生活与劳动(劳动也是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一部分)的产物,是思想灵感的火花。因此,诗歌应该是作者出自内心,反应自己及其社会实践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且通俗易懂,接近大众而又高雅含蓄的一种文字记录或憧憬,如乐如歌,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乐趣和享受。无论是作者和读者,如果写诗和读诗成了如果有沉重的负担和累赘感,那就很难说有人喜欢和爱好诗了。即使对于作者来说尽管写作过程要精心构思、遣词造句相对要花一定的精力或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也是与之兴趣、文化素养和学习习惯相匹配的结果。

诗歌尤其是古诗,给人留下难以诉说的想象空间,是人们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

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5.语文高手进跪求一篇语文古诗词演讲稿、要求能撑四五分钟就行、就语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撷(xie):采摘。)

王维善写山水诗,而此诗又是他山水诗之外的另一种类型,也体现了王维诗作方面极高的造诣。此诗与我上一次所讲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一点关系,因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

然而两首诗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虽然两首诗都是写于李龟年流落江南之时,但杜甫的诗明显带有较浓厚的时代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情;而王维的这首诗几乎完全是些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读起来比读杜甫的那首诗要轻松得多,没有了凝重的感觉,这也是王维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先回到这首诗。

首句红豆生南国是我们所熟悉的因物起兴的手法。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红豆的别名是相思子,古诗中常用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

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尤其以一个设问句表达情思,显得自然而又格外亲切,委婉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南国是李龟年所在的地方,诗人以友人身边的景色唤起友人的情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诗人诚恳地劝友人采摘红豆,提醒友人记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流露了出来。这里的“多”字如果改成“勿”字整首诗就平添了一份幽怨之情,但这就不符合王维的性格。

最后一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于红豆,“此物”是什么?是红豆,也是王维,王维不说自己相思,而推与红豆,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香菱的第三首诗的尾联: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也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

这里“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算得上是绝句的上乘佳品。这里我们觉得王维似乎有些奇怪,友人流落江南漂泊在外,他的诗中却没有一点惋惜感慨的痕迹,似乎并不合理。

然而联系王维本人来看,他是个崇信佛教的人,处事平静恬淡,也许他这首诗中纯粹的友情恰恰能让流落江南的李龟年感到一种轻松与释然,恰恰可以劝诫友人凡事要看淡些。 这也不枉他诗佛的称号。

读王维的诗总让我们感觉到他是那么的恬静平和,似乎从来没有愤慨不平、大喜大悲。然而联系他的生平,他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曾想过在政事上有所作为,做过大官,同时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

他服药假装生了病,仍被送往洛阳,署以伪官。这一段的经历理应让他感到痛苦,至少也是不快乐,但从我们所知的他的诗文中,却根本读不出一点苦闷的味道来,仿佛他从来只住在山里,过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生活,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多是友情、乡情,很少提及官场或是政治上的事。

我们可以说他的诗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但我认为更多的还应从好的方向去理解,学习他平和的心态。王维能够做到恬淡自适,就好像一尊佛,凡尘俗事近了他的身,却入不了他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得如臻化境的心态,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我们读王维的诗时,总会感觉到一种开阔的境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这种宁静的心,我觉得这种心态对我们的处事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的确,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世人把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并且不难看出,他的诗汲取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并且从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最后一句“狂歌五柳前”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处事之际也是学习了陶渊明的。

王、孟、陶三人以及他们的诗有什么差别呢?明天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

6.古诗词赏析 5分钟演讲稿

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孟光接了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

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人生若只如初见,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

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不是瞧不起高鹗,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美好。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那份心情。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不是吗?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似水柔情……是的,这是人与人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加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乱跳的心…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和他拉家常似的谈话,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懂得过他,也根本不明白他当初想要的是什么?!虽然他的眼中依然闪现出曾经让我心醉的光芒,他的口中说出曾经梦寐的语言。但,近十年的光阴,虽然他一直存在心里,终不过是个影子,是个疲惫时自我安慰。

7.语文高手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撷(xie):采摘。)

王维善写山水诗,而此诗又是他山水诗之外的另一种类型,也体现了王维诗作方面极高的造诣。此诗与我上一次所讲的《江南逢李龟年》有一点关系,因为这首诗是王维写给李龟年的。然而两首诗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虽然两首诗都是写于李龟年流落江南之时,但杜甫的诗明显带有较浓厚的时代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情;而王维的这首诗几乎完全是些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读起来比读杜甫的那首诗要轻松得多,没有了凝重的感觉,这也是王维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先回到这首诗。首句红豆生南国是我们所熟悉的因物起兴的手法。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红豆的别名是相思子,古诗中常用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这一句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尤其以一个设问句表达情思,显得自然而又格外亲切,委婉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南国是李龟年所在的地方,诗人以友人身边的景色唤起友人的情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诗人诚恳地劝友人采摘红豆,提醒友人记得他们之间的友谊,而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也流露了出来。这里的“多”字如果改成“勿”字整首诗就平添了一份幽怨之情,但这就不符合王维的性格。最后一句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于红豆,“此物”是什么?是红豆,也是王维,王维不说自己相思,而推与红豆,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香菱的第三首诗的尾联: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也同样使用了这种手法。这里“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算得上是绝句的上乘佳品。

这里我们觉得王维似乎有些奇怪,友人流落江南漂泊在外,他的诗中却没有一点惋惜感慨的痕迹,似乎并不合理。然而联系王维本人来看,他是个崇信佛教的人,处事平静恬淡,也许他这首诗中纯粹的友情恰恰能让流落江南的李龟年感到一种轻松与释然,恰恰可以劝诫友人凡事要看淡些。这也不枉他诗佛的称号。

读王维的诗总让我们感觉到他是那么的恬静平和,似乎从来没有愤慨不平、大喜大悲。然而联系他的生平,他一生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曾想过在政事上有所作为,做过大官,同时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天宝十五载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他服药假装生了病,仍被送往洛阳,署以伪官。这一段的经历理应让他感到痛苦,至少也是不快乐,但从我们所知的他的诗文中,却根本读不出一点苦闷的味道来,仿佛他从来只住在山里,过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生活,诗中表现的情感也多是友情、乡情,很少提及官场或是政治上的事。我们可以说他的诗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但我认为更多的还应从好的方向去理解,学习他平和的心态。王维能够做到恬淡自适,就好像一尊佛,凡尘俗事近了他的身,却入不了他的心,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得如臻化境的心态,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我们读王维的诗时,总会感觉到一种开阔的境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而从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就是这种宁静的心,我觉得这种心态对我们的处事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的确,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世人把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并且不难看出,他的诗汲取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并且从他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最后一句“狂歌五柳前”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处事之际也是学习了陶渊明的。王、孟、陶三人以及他们的诗有什么差别呢?明天我将继续为大家讲解。

8.一首关于古诗文诵读大赛的演讲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