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通关文牒古诗词赏析

1.通关文牒的有关描述

这里就通关文牒的发出与收回以及途中增添内容的有关三回的描述作简要摘录。

第十二回: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陈玄奘大阐法师,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长安城化生寺开演诸品妙经。那皇帝早朝已毕,帅文武多官,乘凤辇龙车,出离金銮宝殿,径上寺来拈香。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絺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

五十四回:这是唐僧和西梁女国的国王的对话:三藏欠身而起,对女王合掌道:“陛下,多蒙盛设,酒已彀了。请登宝殿,倒换关文,赶天早,送他三人出城罢。”女王依言,携着长老,散了筵宴,上金銮宝殿,即让长老即位。三藏道:“不可,不可!适太师言过,明日天开黄道,贫僧才敢即位称孤。今日即印关文,打发他去也。”女王依言,仍坐了龙床,即取金交椅一张,放在龙床左手,请唐僧坐了,叫徒弟们拿上通关文牒来。大圣便教沙僧解开包袱,取出关文。大圣将关文双手捧上。那女王细看一番,上有大唐皇帝宝印九颗,下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女王看罢,娇滴滴笑语道:“御弟哥哥又姓陈?”三藏道:“俗家姓陈,法名玄奘。因我唐王圣恩认为御弟,赐姓我为唐也。”

女王道:“关文上如何没有高徒之名?”三藏道:“三个顽徒,不是我唐朝人物。”女王道:“既不是你唐朝人物,为何肯随你来?”三藏道:“大的个徒弟,祖贯东胜神洲傲来国人氏,第二个乃西牛贺洲乌斯庄人氏,第三个乃流沙河人氏。他三人都因罪犯天条,南海观世音菩萨解脱他苦,秉善皈依,将功折罪,情愿保护我上西天取经。皆是途中收得,故此未注法名在牒。”女王道:“我与你添注法名,好么?”三藏道:“但凭陛下尊意。”女王即令取笔砚来,浓磨香翰,饱润香毫,牒文之后,写上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三人名讳,却才取出御印,端端正正印了,又画个手字花押,传将下去。

第100回:这里有唐僧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对话: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2.古代的通关文牒,上面都写着什么

古代的通关文牒,是古代国与国之间同行的凭证,类似于现代的护照。

依据史料,我认为古代的通关文牒,应该包含:入境原由、滞留天数、入境人数及姓名、国家印章四个要件。 我们现在出国,要办理签证,即是要先去的去的国家的护照,这是我们出国的第一步。

护照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末期,那时候和国外交往开始频繁起来,当时就有派遣留学生出国的现象。 在古代,护照的名称叫作通关文牒。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通关文牒出现在西汉时期,当年苏武出访匈奴,就是用到了此物,可惜的是被匈奴滞留了下来。还有就是西游记里的唐玄奘去西天取经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国家,每到一处,都要打开通关文牒,才能经过。

那么通关文牒上都有什么呢?我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入境原由 一个国家的国民进入另一个国家,自然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就像邻里串门一样,这是必须的。 滞留天数 其他国民入境,要将滞留天数写清楚,因为彼方国家往往很关注这些流动人口管理及动向。

入境人数及姓名 入境人数及姓名,是最关键的,当然还包括入境的人的身份,必须一一写清楚,就像唐玄奘的通关文牒里写的一样。 国家印章 通关文牒,是不能伪造的,体现在必须要卡上请求通行国家的印章,这样才能有效。

如此,通关文牒的内容就完整了。

3.通关文牒的《西游记》中通关文牒的秘密

西游记最后唐僧把经取回,把通关文牒递给太宗看,原文写道:“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奇怪的是里面居然有两处悬疑。一是居然有狮驼国印,大家都知道狮驼国的人都被吃了,这印是谁盖上去的?二是没有天竺国印。在天竺国的时候,“行者称谢,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明明盖了印的啊,怎么会没有呢?

有人说是吴承恩的疏漏。我们都知道,写文章一般最注重的就是开头和结尾,他老人家怎么可能在最后一回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还是两个?所以这绝对不是疏漏,而是另有深意,且看下文。 且看98回中唐僧师徒见如来的情景:“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

从第98回中,这通关文牒从如来手里过了一下,明显,如来乘机作了手脚!那如来为什么要增一国删一国呢?原因就是,如来要让唐太宗知道有个狮驼国,而没有天竺国!

把狮驼国增加上去的原因是让唐太宗知道有狮驼国这个国家,也就是要让南赡部洲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国家,也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有这个国家。换句话说,不久之后,狮驼国是要重建的!那么谁来主持重建?当然是如来了!这样他就可以轻轻松松获取一国的信徒。说不定还能和信奉佛教的大唐通商往来呢。

那么把天竺国删了用意何在呢?且看原著对天竺国的描述:“我敝处乃大天竺国,自太祖太宗传到今,已五百余年。现在位的爷爷,爱山水花卉,号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大家注意,天竺国是500年前建国的,而500年前也正是如来降服孙悟空的时候,这也太巧了吧!

所以真相就是,天竺国的开国皇帝不信佛教,甚至是傍佛,而且无法劝化。 而且从现任皇帝把和尚招作女婿,和唐僧吟诗作赋却不谈佛理也可以看出,现任皇帝也不尊佛教,天竺国从来就不尊重佛教!如来岂能容忍身边的国家不信自己呢?所以如来从天竺建国开始就打算放弃之, 而把孙悟空压在离大唐不远的五行山明显是为传法大唐做准备,他要把佛法基地从天竺转移到唐朝!而如果让唐朝人知道连如来身边的国家都不信佛教,会有什么后果呢?因此,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让唐朝人知道有这么个国家!

经过篡改以后,通关文牒上的国家加上首尾的灵山和大唐,就是一条贯穿东西的佛教链,如来的伟大布局!

4.通关文牒怎么写

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护照,它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从清末开始至今称为护照,我们现在称为出国护照。

古代历史多不可考,仍有散落的记录。如苏武出使匈奴不敢忘节(使者凭证,同时是汉朝国籍的证明),玄奘取经所用的度牒等等。

洋洋几十万字的《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行程十万八千里,历经十四年,途径数国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师徒四人历经艰险,跋山涉水,斗恶除魔,他们风吹露宿,披星戴月,饱经风霜,终于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抵制了各种诱惑,经受生死的考验,到达了灵山,见到了如来,取得了真经,实现了梦想。

要想简要明了的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取经的全过程,了解他们的与妖魔斗争的各个经历,那就要抓住他的线索,跟踪他们的途径,然而100回86万字的巨著,谈何容易。

我们可以走捷径,可以抓住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通关文牒"。因为唐僧去西天取经,随身带着大唐王朝的通关文牒。可以说通关文牒跟随了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全程,记录了他们途径的全过程。他是唐僧西天取经的见证。

证件内容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印章)

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注:这一段是女儿国国王自行添加的,女儿国国王想和唐僧成亲,可他的三个徒弟没有名号,于是女儿国国王便自己加进这一段话,好让唐僧留在身边,而让三个徒弟名正言顺的去取经。)

5.什么是通关文牒

在汉唐时期,阳关、玉门关都是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口。为了防止西北匈奴、突厥等势力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从西汉时期,当地官吏就开始在阳关发放通关文牒,以作为出入阳关的凭证。这种凭证类似于后来的出国护照。

当时,驼队商旅们,包括一些僧侣,凡是要去西域,都得在阳关申拿关牒后才能西行。而西域诸国,也很重视由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关牒。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就曾多次提到通关文牒。

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出入阳关,都须通过严格验证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才可放行。一照在手,便可以畅通无阻了,所以后来“关照关照”、“多多关照”等语言,便流传开来,后人将“关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