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介子推宋词

1.古代诗词中介之推一词有何典故

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晋人 介之推(又称介推、介子绥),曾从晋文公流亡,晋文公回国后,赏赐流亡时的从属。

介之推有功不愿受禄,他 也没得到提名,就和母亲隐入绵上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 他坚持不出,抱树烧死。

传说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他。后世以此事为典, 用来咏写隐居避禄,也常用于咏写寒食。

唐•顾况《拟古三首》其三: “浮生果何羡,老去羡介推。”句中用介推事,表露出隐居之意。

唐•李涉 《长安闷作》:“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介推名。”句中是以介之推自 喻,伤叹禄不及身。

2.介子推、鲁仲连、柳下惠都是谁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

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 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为重耳之“五贤士”,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当然,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

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

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

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 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

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

”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

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 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

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

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

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鲁仲连 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

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根据专家们的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一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

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哪里人。因此只有根据地名进行推测,王士桢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

”,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

为什么会有两个地方有鲁仲连陂呢?我们可以从史记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

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锦秋湖。湖南岸有个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

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 。

3.历史人物介子推“推”的读音

介子推“推”的读音 是退,为什么呢?因为介子推曾是晋文公的重臣,当年重耳(晋文公)出逃,过者流浪生活的时候,重耳一伙人沿路乞讨时,无人帮助时,介子推亲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 肉给重耳充饥。

可胃忠心啊!!!这件事使重耳非常感动。当重耳回国当上国君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出逃跟随他的人,这时晋文公突然才想到还有一人未封,于是下旨封赏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背着老母躲到山中,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介子推不出,死已,晋文公命人厚葬。

所以 介子推推”的读音 是退,因为退代表了介子推不为名利所动,更能代表他的性格特点,以及个方面的特点。

4.介子推,老介一辈子的生平经历一览谁给我

简介编辑本段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后人尊为介子,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村人。

(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

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

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

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生平事迹编辑本段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

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

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

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 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

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

要求晋国百 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 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

5.清明的宋词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望海潮(清明咏怀)

陈德武

三分春色,十分官事,令人孤负芳菲。歌燕簧莺,语花舞柳,园林好处谁知。还忆旧游时。对海棠驻马,红药题诗。一别东君,回顾又是隔年期。

相思远在天涯。镇海填恨臆,山锁愁眉。杜宇能言,鹧鸪有泪,慢劳蝴蝶于飞。景与少年宜。把榆分新火,香透罗衣。风月常存,双鱼报道早来归。

6.介子推是什么人物是哪里人

介子推,晋文公重耳(献公子)微臣,后人尊为介子,周代晋国大臣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7.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以下为一些关于寒食节的古诗词:

《夜深 / 寒食夜》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念奴娇·春情》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8.谁知道介之推的故事

介之推的事迹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也就是被收入《古文观止》和《中国散文鉴赏》的名篇《介之推不言禄》。这段193字的文献并没有割股奉君和火烧绵山的情节,然而,战国中期的两部

著作,却提供了介之推的另外版本。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树烧而死”。另外,《庄子·盗跖篇》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这段话,又增加了“割股”的情节。

到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士节》有介之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描述,使故事更加丰富。吕氏没有记载介之推“割股”、“焚死”,未必是他未见此说,很可能是他不取。这与后来的司马迁一样,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定听到了关于介之推故事的多种版本,只是他以史家角度认为不足信,仍以《左传》记载为蓝本。但史家的这种态度并未妨碍后世对介之推的纪念和故事的编织。西汉末期,桓谭在《新论·卷十一·离事》中,第一次明确了寒食节与介之推的关系:“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之后,介之推事迹以及寒食习俗在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煮醴酪》等典籍中多次出现。而到了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周举传》,寒食习俗和介之推传说就进入了正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cuan,四声,烧火做饭之意)。”

唐代把寒食定为正式的全国性节日,介之推的事迹也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认同。文人墨客以此为题的作品大量涌现,仅在《全唐诗》中就有近300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中也有100余首,再加上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文献典籍的宣扬传播,使介之推的故事更加圆满,深入人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