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赠汪伦作者李白

1. 唐诗贝

2. 唐诗赠汪伦

唐诗贝

1.带有“贝”字的诗词

1、《次韵师厚病间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贝锦不足歌,请陈江汉诗。

美人出江汉,窈窕世未窥。折兰不肯佩,告我以蚕饥。

独归岂惮远,三危露如饴。 2、《鹧鸪天·阿母蟠桃不记春》 年代: 宋 作者: 张孝祥 阿母蟠桃不记春。

长沙星里寿星明。金花罗纸新裁诏,贝叶旁行别授经。

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

明年今日称觞处,更有孙枝满谢庭。 3、《粤东杂感》 年代: 清 作者: 程恩泽 外藩吉利最雄猜,坐卧高楼互市开。

有尽兼金倾海去,无端奇货挟山来。五郡水旱多逋券,群贾雍容内乏财。

只合年年茶药馥,换伊一一米船回。天生灵草阿芙蓉,要与饔飧竞大功。

豪士万金销夜月,乞儿九死醉春风。香飞海舶关津裕,力走天涯货贝通。

抵得瞢腾兵燹劫,半收猿鹤半沙虫。 4、《和范待制秋日书怀二首游自七月病起蔬食止酒》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闲窗贝叶对旁行,不觉城笳报夕阳。

嗜酒步兵犹未达,拂衣司谏亦成忙。室无摩诘持花女,囊有娑婆等价香。

欲与众生共安隐,秋来梦不到鲈乡。 5、《水调歌头 江浙贡院》 年代: 元 作者: 吴存 尺一九霄下,华发起江湖。

西风吹我衣袂,八月过三吴。十五西湖月色,十八海门潮势,此景世间无。

收入砚蜍滴,供我笔头枯。七十幅,五千字,日方晡。

贝宫天网下罩,何患有遗珠。用我玉堂金马,不用清泉白石,真宰自乘除。

长啸吴山顶,天阔雁行疏。

2.带贝字的古诗词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沈佺期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金人来梦里,白马出城中。涌塔初从地,焚香欲遍空。

天歌应春龠,非是为春风。《赠文应上人》孟郊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

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

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寄怀江西僧达禅翁》齐己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未能精贝叶,便学咏杨花。

苦甚伤心骨,清还切齿牙。何妨继馀习,前世是诗家。

《谢人惠纸》齐己烘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王维名儒待诏满公车。

才子为郎典石渠。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

3.带有贝字的古诗

1、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

--李绅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 2、贝锦无停织,朱丝有断弦。--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3、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宫。

--沈佺期 《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 4、病后书求嵩少药,定回衣染贝多香。--陆龟蒙 《奉和袭美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次韵》 5、澄辉明贝阙,散彩入龙堂。

--段成式 《河出荣光》 6、太乙接天河,金华宝贝多。--佚名 《方龟精为钱元懿卜词》7、何消才子题诗外,分与能书贝叶僧。

--齐己 《谢人惠纸》 8、白璧何辜,青蝇屡前。群轻折轴,下沉黄泉。

众毛飞骨,上凌青天。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9、长沙不足舞,贝锦且成诗。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10、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

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王昌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赠文应上人》孟郊栖迟青山巅,高静身所便。

不践有命草,但饮无声泉。斋性空转寂,学情深更专。

经文开贝叶,衣制垂秋莲。厌此俗人群,暂来还却旋。

4.关于“贝壳”的古诗

《利州江潭作》 唐代·李商隐 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

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 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

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凋。 译文: 神险飞跃进水中永远也不会销蚀,这碧绿的江潭值得人珍重,让我在这里停下兰舟。

想当年龙女以明珠作灯在潭中轻盈飞行,要升到天宫去,鼓起波纹就象锦霞缭绕。 那神奇的珠宫贝阙何等的辉煌壮丽,轩窗的帷帘飘卷犹如一重重玉锦冰绡。

只可惜此时此刻再没有人寄送燕脯,看空落落的利州城蕙叶凋零秋雨潇潇。 扩展资料 《利州江潭作》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中五年(851),是作者去四川任幕职路经广元江潭想起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感而作的。

诗的首联以神剑的典故起兴,神剑藏于龙潭并非在利州江潭,这里正是借来比武后。不易销,说明其永垂不朽,充满赞叹之情。

次句“珍重”一词更显明是赞仰之情,意谓这个江潭曾传说是武后的诞生地,值得珍重; 因而路过此地不禁要停舟凭吊,显然从这里完全看不到讥讽之意,颔联继以龙女托意,龙女所在地也不是此处,这又是借以托咏武后。此联描绘龙女在潭中飞行以明珠为灯,鼓起波纹犹如锦霞缤纷,显得十分灿烂美丽,乘时御天,正是追怀当年武后的帝业兴隆辉煌。

过去注家一见“行云”或“行雨”,就想到行淫,说这是“言龙衔珠为灯,而散锦鳞以交合”,是“言乘时御天而多丑行也”,实在是牵强比附,歪曲降低诗的格调。颈联续写龙官的壮丽辉煌,和颔联一样也是象征武后昔日的事业的兴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州江潭作。

5.贝乐虎古诗三百首第几首是赠汪伦

贝乐虎古诗三百首第几首是赠汪伦

答:第十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

6.哪首古诗句里含有“郡或者是贝”字的

一郡二郡渐风化,駸駸知省洞宾贤。

——纯阳会( 宋) 白玉蟾 山郡人来水郡游,雁惊秋色向南州——述怀 (宋) 释行海 东郡堤郡繇苦,曏来烟火疏。————送李祠部知滑州(宋) 司马光 怅别三河边,言追六郡雄。

————送魏大从军(唐) 陈子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唐)白居易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登兖州城楼(唐) 作者: 杜甫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唐) 作者: 杜甫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唐 ) 作者: 王维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 作者: 韦应物 郡中遥望空云山。 ----------寄崇梵僧(唐) 作者: 王维 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送薛大赴安陆(唐) 作者: 王昌龄 ——————————————————————————————————————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九歌 河伯》 (先秦) 作者: 屈原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唐) 作者: 白居易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唐) 作者: 李白 笑筵凝贝启,眠箔晓珠开。

————————————————代人作(唐) 作者: 杜牧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相和歌辞·陌上桑》 年代:唐 作者: 陆龟蒙 朝辞羊肠坂,夕望贝丘郭。 ————《杂曲歌辞·太行苦热行》 年代:唐 作者: 刘长卿 贝阙桃花浪,龙门竹箭流。

——————————《送郭少府探得忧字》 年代:唐 作者: 骆宾王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唐) 刘禹锡。

唐诗赠汪伦

1.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原文:《赠汪伦》-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

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2.赠汪伦 古诗

唐代大诗人李白《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诗词典故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做为李白的粉丝非常想见到偶像,就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诗人,爱桃花更爱美酒,所以他收到信后欣然而往。

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花在哪里,一万家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笑着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不仅没有恼怒自己被骗了,反而哈哈大笑。他们反而因此成为了好友。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匹,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出了这首名篇。

3.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全文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全诗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次句继写送行者。

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诗的后半是抒情。采用比物手法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3、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李白来访所作。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

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扩展资料: 《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参考资料:赠汪伦-百度百科。

5.古诗赠汪伦与简释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 “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6.古诗《赠汪伦》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