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论述唐诗宋词中的休闲

1. 论述唐诗宋词

论述唐诗宋词

1.宋词的长处与不足(与唐诗比较)阐述宋词的特点和其局限性 爱问知识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又称长短句,突破了唐诗的字数,对仗的约束,更好地发展了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不足:要照词牌来和韵,限制字数,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宋词中也有很多摹仿、点化、甚至照搬唐人的诗句的。(不足好难总结)另外要附上一些具体的词来分析的话,可以找找。

2.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论文八百字以上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一、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

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

3.大家帮忙阐述一下唐诗宋词的情韵美

一、情韵美:唐诗的整体风貌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味醇美,这与唐人对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呈清新愉悦的风貌有关。

唐代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繁荣,周围的事务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分外亲切美好,反映在唐诗中,表露出来的总是进取、乐观、开朗和昂扬奋发的情怀。因而唐诗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之感。

李白的浪漫使我们感受到酣畅淋漓的情韵。他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有“千古丽句”之誉,文字绮丽,意境优美,烘托出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氛围,透露出盛唐时代繁华鼎盛的时代气息,隐含昂扬激越的向上情绪。

杜牧的清丽让我们领略到风华掩映之美。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高度概括了千里江南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春色,有鸟语清脆婉转之愉悦,有绿树红花掩映生辉之美感,在浅近清新的文辞中,蕴藉隽永。

孟浩然的平淡则让我们领略到另一种情韵美。“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近景,绿树环抱,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青山依依,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

刘禹锡的达观令读者感悟到慷慨昂扬的情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改伤感低沉的情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即使是送别诗,唐诗也一扫哀伤与悱恻之气。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诗人对朋友的真挚之情,有离别的难舍和对友人今后孤独寂寞生活的关怀,真是百感交集,表面平静,内心激荡。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豁达开朗,独辟蹊径,自铸伟词,情词佳妙。这种开阔的胸襟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理趣美:宋诗的审美追求宋诗重哲理,善思辨,擅析理,多探缘索由。宋代诗人大都以唧唧用世的态度去驱遣笔墨,喜好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探索事理,用诗意来表达哲理,极富思理的情调,显露出美不胜收的理趣。

宋朝道学盛行,诗人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或以讲道学的借口来吟诗。道学家朱熹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倾向。

他的借景喻理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这里可谓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常为后人所征引,成为历久不衰的名句。

苏轼诗中的智慧叫我们常读常思,常思常新。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又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述的。前两句寓意站在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就会的得到不同看法;后两句阐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使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理语成诗,富于哲理意趣,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朴素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是始终关不住的。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诗则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理趣。

梅雪俱佳,各有千秋,暗喻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直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用来比喻人在困境是会生出许多希望,鼓励人们在貌似“无路”时仍要奋力前行。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是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诗人留给人们的启发,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当然,唐宋诗歌的差异是从整体风貌上说的。

唐诗中亦有饱含理趣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宋诗中也有以神韵称道的佳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唐诗的情态毕肖、丰神润朗和宋诗的思辨理趣、索求缘由,给了我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品格。

4.唐诗宋词的来历

1、来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2、唐诗简介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3、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5.论述唐诗宋词某一风格或流派,论文1000字

宋词婉约派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的词,伴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而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

最初词因为只是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显得很“小气”。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随着苏轼等士大夫对词的完善,词在宋代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而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关键字】宋词 婉约派 特点 可歌性 言情 爱情 民族 落花一、婉约派词的特点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首先,婉约派的词更具有可歌性。词自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为了迎合小市民阶级的娱乐,它也就注定了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这些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使闻者销魂。

再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中“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叠句“点滴霖霪”写雨夜淋沥,极具音律感,同时又把心绪的凄凉衬托得更加凄清。婉约词因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被流传的更广。

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

两宋时期,婉约词到了极盛时期,倚歌而和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

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这是它的突出特点。其次,婉约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言情。

婉约派以其婉转柔美,以凄婉的感情来打动世人,道尽人间悲欢离合,是是非非,喜怒哀乐。晏殊的《珠玉词》便是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

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词人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又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作者似乎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但是月已圆而人未圆,词人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有有何不可呢?下片写登楼望远。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宋词中不乏对爱情的描述。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婉约词的重要内容。

它首先表现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比如李清照对自己婚后生活的描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计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上阙描写词人在远离汴京的故乡这样一个环境里,白天,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怅望云天,急盼锦书;夜深,“月满西楼”她凝神相思。

这样的生活描写,表现了萦绕在词人心头的孤独相思之情。下阙现实描写对时光易逝,红颜易衰的感慨,接着抒发深沉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怀,直吐胸中的悲苦。

结尾婉转言别愁难消,更为凄绝。“在女性遭受双重压迫的封建社会,李清照独能大胆地借助讴歌自己纯真甚笃的爱情,表现夫妻心心相印和无法排解的相思之情,抒发时光易逝、红颜易衰的感慨和遭受压。

6.论述唐诗与宋词的形式美

没有人敢否认,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忘其项背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7.论述宋词的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