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典故取名

1. 唐诗宋词典故

唐诗宋词典故

1.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 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

2.【初中诗词中,有运用了典故的诗句有哪些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3.有关于红豆的诗词及典故有哪些呢

【诗词】1、相思 (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注】另有版本为“劝君休采撷”.2、相思子(现代)万宽相思数红豆,一粒一偷笑.可恨明月君,却将赪颜照.【典故】 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愿对你有所帮助。

4.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

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5.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6.唐诗宋词的故事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7.唐诗宋词的故事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