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阵图的古诗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①, 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 遣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 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 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 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 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 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2.唐诗 八阵图的意思八阵图 基本解释: --------------------------------------------------------------------------------1.古代用兵的一种阵法。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晋书.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下,累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 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 "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1)《水经注.沔水》谓在陕西沔县东南诸葛亮墓东。 (2)《水经注.江水》、《太平寰宇记》谓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3)《太平寰宇记》、《明一统志》谓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 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 词语分开解释: --------------------------------------------------------------------------------八阵 : 1.亦作"八陈"。 2.古代作战的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 "八阵名目不一,常见有:(1)《文选·班固》:"勒以八阵。"李善注引《杂兵书》:"八阵者,一曰方阵,二曰圆阵,三曰牝阵,四曰牡阵,五曰冲阵,六曰轮阵,七曰浮沮阵,八曰雁行阵。 "(2)唐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阵图》:"天阵居干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干、坤、巽、坎为阖门,震、兑、离、艮为开门。"(3)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八阵》:"八阵:洞当、中黄、龙腾、鸟飞、折冲、虎翼、握机、衡。 "传为三国蜀诸葛亮所作。参见"八阵图"。 3.古诗《八阵图》的诗意1、诗意 《八阵图》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2、《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4、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4.古诗《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杜甫 诗词名:八阵图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型:怀古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5.古诗《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杜甫 诗词名:八阵图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绝 类型:怀古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6.古诗《八阵图》的意思古诗《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图:法度,规模。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 扩展资料: 名家点评: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唐人绝句精华》:“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 ……“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 《诗境浅说续编》: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诗法易简录》: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阵图。 7.八阵图古诗意思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简析】 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 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 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 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 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 “遗恨失吞吴”一句,由于汉字的 多义性而出现解释上的分歧。《东坡志林》记载,苏轼曾梦见杜甫对 他说:“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刘备)、武侯(诸 葛亮)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 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 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苏轼借梦境来解读杜甫思考中的 谜,他们都在探究着历史上一个“有缺陷的辉煌”。 8.古诗《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背景: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相关解释: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品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①, 名成八阵图②。 江流石不转③, 遣恨失吞吴④。 【注释】 ①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②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③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最后说一点,诗歌最注重的是意境,而非简单的译文,是没有人能完全把诗歌翻译的,重要的是自我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