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车舝

1. 诗经

诗经车

1.诗经《有女同车》全文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意思是:

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跑啊跑啊似在飞行,身佩着美玉晶莹闪亮。姜家大姐不寻常,真正美丽又漂亮。 有位姑娘与我一路同行,脸儿像木槿花水灵灵。跑啊跑啊似在飞翔,身上的玉佩叮当响不停。姜家大姐真多情,美好品德我常记心中。有女同车①,颜如舜华②。将翱将翔,佩玉琼琚③。彼美孟姜④,洵美且都⑤。 有女同行⑥,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⑧。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同车:一说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 ②舜:植物名,即芙蓉花,又名木槿。华、英:花。 ③琼琚:美玉 ④孟姜:毛传“齐之长女。”排行最大的称孟,姜则是齐国的国姓。后世孟姜也作为美女的通称。 ⑤洵:确实。都:闲雅。 ⑥行:音航。 ⑦将将(qiāng枪):即“锵锵”,玉石相互碰击摩擦发出的声音。 ⑧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译文】 有位姑娘和我在一辆车上,脸儿好像木槿花开放。跑啊跑啊似在飞行,身佩着美玉晶莹闪亮。姜家大姐不寻常,真正美丽又漂亮。 有位姑娘与我一路同行,脸儿像木槿花水灵灵。跑啊跑啊似在飞翔,身上的玉佩叮当响不停。姜家大姐真多情,美好品德我常记心中。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诗主旨,《毛诗序》以为是刺郑国的太子忽不婚于齐,说:“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朱熹《诗集传》以为是“淫奔之诗”。依《毛序》的观点,“有女”之女与“彼美”之女应是两个人,清钱澄之《田间诗学》说前一人为太子忽所娶陈女,后一人为齐侯之女。从诗中叙陈女只言其色,叙齐女则兼言其德,木槿花又花期不长几点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依朱熹的观点,则无法解释“同车”、“佩玉将将”这样的“威仪盛饰,昭彰耳目”(赵文哲《媕雅堂别集》)。其实这应是一对贵族青年的恋歌,诗中以男子的语气,赞美了女子容貌的美丽和品德的美好。 时当夏秋之际,木槿花盛开,诗中的男女一同出外游览。他们一会儿赶着车子,在乡间道路上飞快地奔驰;一会儿又下车行走,健步如飞。诗中洋溢着欢乐的情绪,明快的节奏,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中国有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在诗人看来,他的女友真是“细看诸处好”,美不可言。这位女子姓姜,在家里排行第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姜家的大姑娘。她的面颊像木槿花一样又红又白;她走起路来像鸟儿飞翔一样,十分轻盈;她身上还佩带着珍贵的环佩,行动起来,环佩轻摇,发出悦耳的响声。她不但外貌美丽,而且品德高尚,风度娴雅。总之,诗人以无比的热情,从容颜、行动、穿戴以及内在品质诸方面,描写了这位少女的形象,同《诗经》中写平民的恋爱迥然有别。这也可以说是此诗的主要特色。 全诗分为二章,每章六句,字数、句数完全相等,意思也大致一样,唯有所押的韵不同。第一章“舜华”之“华”,朱熹《诗集传》谓“叶芳无反”,用反切的方法说明这个“华”字音“夫”,因此与以下的“琚”、“都”属于一个韵部。《说文通训定声》将“华”字归入“豫部”,与《诗集传》相同,可证。第二章的“行”字,《诗集传》注云:“叶户郎反”,即音杭(háng) ;“英”字“叶於良反”,即音央(yāng),皆与以下的“将”、“忘”属于一个韵部。从首章“六鱼”韵到次章“七阳”韵的转换,也反映了诗中情绪的变化,它更为欢快和昂扬了。 此诗二章,自宋范处义《诗补传》以下皆以之为赋体。也就是说它是用叙事或铺陈的方法进行描写的,但必须指出,作者在叙写时是饱含感情的。这一点在朗读时便自然而然地感受得到。此诗对于美女的描写,摹形传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指出宋玉《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若将飞而未翔”等句都是滥觞于此。

2.<<诗经·小雅·出车>>全文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记得采纳啊

3.《诗经·小雅·车攻》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金秋。”《马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香车宝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蹀足绊中愤,摇头枥上嘶。 南朝梁·萧纲《系马诗》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元·刘因《山家》诗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诗 四山旗似晴霞卷,万马蹄如骤雨来。

清·徐《大猎》诗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

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

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

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

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

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

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 对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还有一类似的说法。

据说天地生成于子时,生之初,没有缝隙,气体跑不出来,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缝隙,才使气体跑出来,物质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开天体之神通,子时就属鼠了。

老鼠打开了天地之缝,牛便出来耕耘在地,于是丑时就属牛了。传说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时人最怕老虎,寅时便属虎了。

卯时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照亮大地的还是月亮,而月宫中唯一的动物是“玉兔”,于是卯时便属。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