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表现形式 诗经表现形式1.《诗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1、《诗经》表现形式是:赋、比、兴。 2、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3、主要内容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诗经在表现形式上常采用什么的形式《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内容包括了爱情、战争、风俗、祭祀、动植物等等。 除此之外,《小雅》中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故《诗经》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扩展资料 “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因此,最原始的“兴”,可能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再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3.诗经的三种表现方式1、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陈的意思;“比”相当于现代修辞的比喻;“兴”的基本含义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婴)、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3、内容 《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辑的。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4.诗经在表现形式上常采用什么的形式《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 “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内容包括了爱情、战争、风俗、祭祀、动植物等等。 除此之外,《小雅》中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故《诗经》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扩展资料 “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因此,最原始的“兴”,可能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再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5.请问《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6.请问《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诗词,经历了多次嬗变,几千年来不断发展。有文字可考的传统诗词可以追溯到远古尧舜时代的民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周朝出现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并经过筛选编成三百零五篇的诗集。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的演变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人们的口头创作,到极盛时期的唐朝,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诗的体裁随时代而发展,演变,由简单到繁杂,由一体而至于多体,由比较自由而变为讲求格律。至唐代而集大成,各体皆备,无调不有,风格众多,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以后就只有风格的变化,而体裁则几尽于唐。这里只简单介绍几种诗歌的体裁,从中可把握诗歌的发展脉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其中民歌部分《国风》是《诗经》的精华,成为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兼用杂言。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开创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风格,并形成了新的诗歌形式"骚体"。 汉乐府民歌:汉音乐机关搜集的民歌,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上它的叙事性,主要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 古诗十九首:始见于萧统《文选》,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诗歌内容较为复杂,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但艺术成就较高,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汉魏诗:指建安、正始时期的诗,它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气格超迈,风格慷慨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汉魏诗重气韵,虽不讲声病,而音节自然,它除了限于五言和双句必须押韵外,没有别的限制。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多为情歌,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内容丰富,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其中南朝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齐梁诗:其特点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以及"二句一联,四句一绝"的格式。自永明迄唐初,作品大多均属这种齐梁体。 齐梁诗虽然回忌声病,崇尚俪偶,但全篇不限句数,押韵不拘平仄,上、下句不相对称,上、下联不相粘连,不象律诗有严格的形式。 律诗:或称格诗,讲究格律,字句有限制,平仄有定位,一般四韵八句,分为四联,第一联做首联,第二联叫做颔联,第三联叫做颈联,第四联叫做尾联。 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前联和后联的平仄关系,叫做"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 ,第五句跟随第四句相粘 ,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律诗按每句字数多少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五个字,共同体40个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七个字,共56个字。 绝句:就是律诗的半截,或截取律诗首尾两联,或截取律诗后半首的,或截取律诗前半首的,或截取律诗中间两联的,所以又称小律诗,或称"绝诗"和"截句"。 绝句分古绝和律绝,古绝为古体诗的一种,不受律诗格律束缚,这些诗大多系仄韵,颇少平韵。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诗的平仄,讲究粘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