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双声叠韵和叠字的使用

1. 诗经双声

诗经双声

1.《诗经》中的双声叠韵是什么

“双声”是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双声、叠韵是古代汉语中构成双音节的重要的构词手段,古代的联绵双音节词,磊部分都是双声词、叠韵词。双声、叠韵可以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感,同时还促使了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现。

一、两个字的古声母相同是双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例如: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国风·邶风·静女》周朝:作者佚名

释义: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踟蹰”:徘徊、彷徨。

【chí chú】两个音节声母是ch是一个双声词。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郑风·子衿》周朝:作者佚名

释义: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挑”“达”:独自来回地走着。

【tiǎo tà 】两个音节声母是t是一个双声词。

二、“叠韵”是指两个音节韵母相同。

例如:

1、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国风·陈风·月出》周朝:作者佚名

释义: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窈纠”:形容女子体态苗条。

【yǎo jiǎo 】 都是ao韵,称为叠韵。

2、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风·燕燕》周朝:作者佚名

释义: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差池”:不齐一

【cī chí】 都是i韵,称为叠韵。

三、《诗经》主要以四言为主;词语丰富而具体化;大量地使用双声叠韵的词语,而且叠音词的使用数量非常之大,同时还善于运用模拟声音的词语;在行文之中长于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由于语音变化,两个字是否双声、叠韵。古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扩展资料:

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是《诗经》时代诗歌的一大特色。它来自古时劳动人民对于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和辨识以及口语表达的自然。

如《周南.关雎》(周朝:作者佚名)中的“参差”(释义: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表现了河边荇菜繁茂葱茏的样子,似乎也暗衬出青年男女朦胧初动的情愫,形象生动;“窈窕”(释义: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一词则表现了青年心目中的“淑女”的美好形象,充分地表现出女子文静姣好,娴淑优美的形象。

“辗转”(释义: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一词则表现了青年男子思念青年女子夜不成寐的样子。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朴素、自然、亲切、清新,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事物,又很好地表达出了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增加了诗的音乐美,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诗经》中其它诗中也有大量的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双声叠韵词语被广泛运用,也是由古人遣词造句的一种方式决定的。大概是双声叠韵的词语易造而且更易于吟唱的缘故。因为有双声叠韵的词语大量入诗,读起来确实悦耳动听。这也是双声叠韵词语在《诗经》中被大量使用的另一个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双声叠韵

2.诗经中的双声词和叠韵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6.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7.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8.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3.诗经中的双声词和叠韵词诗经中有哪些的双声词和叠韵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6.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7.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

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8.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诗经·陈风·衡门》。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中国最古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诗的内容包括: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5.古诗中有双声词有那些

1、简述:

鸳鸯、踌躇、玉宇、琵琶、秋千、瀚海、蒹葭等等都是古诗词中的双声词。

2、诗句:

(1)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我要吃风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古代汉语的诗经用韵和双声叠韵通假这块的通论考试怎么考

古代汉语 【作 者】王力主编 【版商】 北京市:华书局 , 一999.05 【ISBN号】漆-一0一-000吧二-漆 【主题词】汉语-古代 部阅读图书馆文献传递 【参考文献格式】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 第一册. 北京市:华书局, 一999.05. 《古代汉语》王力 华书局 目录 王力 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本义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词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语气词;词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注解()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识()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构()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单元 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 文选(战策)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第四单元 文选(孟) ◇第五单元 文选(墨)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 ◇第九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单元 文选(韩愈) ◇第十单元 文选(沈约) ◇第十二单元 文选(贾谊) ◇第十三单元 文选(两汉乐府民歌) ◇唐宋五言古体诗 ◇第十四单元 文选(词) ◇韵章质夫杨花词[一] ◇曲· 令 ◇用词() 陆0字 ◇用词(二) 陆二字 ◇用词(三) 陆5字 ◇用词(四) 陆5字 ◇用词(五) 陆三字 ◇用词(六) 陆陆字 ◇用词(七) 漆一字 ◇用词(八) 9三字 ◇用词(九) 9一字 ◇用词(十) 95字 ◇用词(十) 吧9字 ◇用词(十二) 吧吧字 ◇用词(十三) 9陆字 ◇用词(十四) 吧二字 ◇〔附录〕简化字与繁体字照表 ◇〔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附录三〕古韵部及用字归部表 ◇〔附录四〕古声母用字归类表 ◇〔附录五〕词谱 ◇〔附录六〕曲 谱 ◇〔附录七〕曲韵用字表 ◇〔附录八〕用词音序检字总表 ◇(〔附录九〕用词笔画检字总表 ◇编记 书籍 助字辨略 祝。

7.《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迫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 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迫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复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

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