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诗经何彼 2. 诗经何 诗经何彼1.诗·召南·何彼襛矣序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团锦簇?是棠棣花盛开。 怎么不整肃和谐?那是王姬的坐车。 锦簇?是桃李花盛开。 是平王孙女出嫁,齐侯儿子迎娶。 么线?用的是精美丝纶。 是齐侯儿子迎亲,平王孙女出嫁。《何彼襛矣》,美王姬也。 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车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犹执妇道以成肃雝之德也。 《诗集传》:王姬下嫁于诸侯,车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挟贵以骄其夫家,故见其车者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于是作诗以美之曰,何彼戎戎而盛乎,乃唐棣之华也,此何不肃肃而敬雍雍而和乎,乃王姬之车也。 此乃武王以后之诗,不可知其何王之世。然文王大姒之教久而不衰,亦可见矣。 《诗经原始》:刺王姬车服渐侈也。【散淡书生按】“不可知其何王之世”——《春秋》载:齐襄公五年(周庄王四年),“王姬归于齐”;齐桓公三年(周庄王十四年)“王姬归于齐”。 此当指后者。 当与《桃夭》、《鹊巢》参照。 《桃夭》、《何彼襛矣》,美;《鹊巢》,刺。 2.诗·召南·何彼襛矣序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题解:描写贵族嫁娶的场面。 何彼襛矣1, 唐棣之华2! 曷不肃雝3? 王姬之车4。 何彼襛矣, 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5, 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6? 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 平王之孙。 译文; 怎么那样秾丽绚烂? 如同唐棣花般美妍。 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 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 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 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 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 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 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 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注释: 1.襛(nónɡ浓):花木繁盛貌。 2.唐棣(dì地):木名,似白杨,又作棠棣、常棣。一说指车帷。 3.曷(hé何):何。 3.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彼黍离离1, 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2, 中心摇摇3。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4? 彼黍离离, 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 中心如噎5。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译 文】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梁已结穗。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事沉沉昏如醉。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粱子实成。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中郁结塞如梗。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4.《诗经·黍离》全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 犹疑不决的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8.谓:说; 9.悠悠:遥远、渺茫;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译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5.《诗经黍离》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 :俗称“小米”; 2.离离:茂盛的样子。 3.稷 :高梁。行迈:远行; 4.靡靡:迟迟、犹疑不决。 5.摇摇:心中愁闷难忍。 6.悠悠:遥远、渺茫。 7.噎 :食物塞住咽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6.求《诗经》《黍离》的全文翻译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何1.诗经是由何而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诗经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所以风是这个时期的广大劳动人民写的,其中还有不少描写劳动之类的的诗哪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这些都是当时国家或者诸侯王的礼官写的 具体的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文艺志》里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还有朱熹在《诗集传》也说过:“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子”。而且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也有类似的记载。 2.诗经取名,女孩,姓何何蓁蓁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何令仪 《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 何嘉卉 《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 何田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何一一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现在孩子的名字都有点太太文艺,太过华而不实了。 给孩子取一些独特又蕴含深意的名字吧 3.谁有《诗经》中《何草不黄》的详细解释【原文】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①,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②,何人不矜③,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⑩兕⑧匪虎,率④彼旷野⑨,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⑤者孤,率彼幽⑥草,有栈之车⑦,行彼周道。 【注释】 ①将:行也。 ②玄:赤黑色。 ③矜(音官):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一说指危困可怜。 ④率:循。 ⑤芃(音蓬):兽毛蓬松貌。 ⑥幽:深。 ⑦栈车:役车。一说竹木之车。 ⑧兕(音四)古书指雌犀牛 ⑨野:(音墅) 通墅。旷野 ⑩匪:通非 赏析: 《何草不黄》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诗的感情强烈,接连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画龙点睛,直揭主题。后两章正反烘托对比,旷野是老虎,野牛出没之地,加深“独为匪民”的情感,出没草丛有如狐狸,与坐着高车“行彼周道”的官员对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方玉润说:这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诗经原始》卷十二) 4.诗经是什么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 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二雅:大雅、小雅) 唐抄本 诗经 三种(22张)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流传 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诗经》。 5.《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 【成语】 拼音:āi āi fù mǔ 解释:哀哀:悲哀不止。 可悲哀啊,我的父母啊!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因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叹。也指与父母生离死别的悲哀 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母可怜 示例1: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示例2: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词性:中性成语 近义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灯谜面:可怜天下父母心 “典故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应用举例”: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诗》云:‘~,生我劬劳。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