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诗歌的起源 中国诗歌的起源1.中国诗的起源1、由来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2、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3、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参考自专业回答/link?url=IB3WAtXkxitV0BflURyMWUHcEIjRnd6x75j80JH3TVJ19Tgvfxvc0c8aGl_Q8eQwBOepBK1IT0KLCVCdJizdya 2.中国诗的起源是什么中国诗的起源是《诗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概公元前11世纪——6世纪)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及贵族文人的作品。 经过孔子收集整理删除后,留下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共有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为《诗经》的精华。小部分是贵族阶层的作品。 其中“雅”分为“大雅”与“小雅”,共111篇;“大雅”作品大部分是上层贵族的作品,一般以叙事为主;“小雅”除了贵族以外有小部分民间的歌谣;“颂”共有40篇,一般用于宗庙祭祀。从形式上说:多半是四言的,但有少参差不齐的句子,多用重叠的句法,体现出民歌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从技术上说:多以叙事为主,不论表现贵族生活还是平民的生活,都是叙事的表现手法。 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点,也是鼻祖,象一座宝贵的象牙之塔,艺术之宫殿,对后世的诗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继于诗经之后的便是所谓的楚辞时代。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灿烂的两颗明星。不同的地方是:《诗经》是周初至春秋时代的诗歌库,《楚辞》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诗经》是中国北部民间诗歌总集,《楚辞》则是中国南方文学总集;《诗经》多言人事,偏于实际,属于人文主义;《楚辞》却多含神话,偏于理想,近于浪漫主义;《诗经》篇章短小,词句整齐,《楚辞》却是篇章复杂,词句参差。 代表诗人有屈原和宋玉。屈原(公元前343?——公元前290)名平,字灵均。 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怀沙》、《涉江》等很多首诗歌。其中尤以《离骚》、《天问》有名。 其中的“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非常有名。他的弟子宋玉也特别有才华,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有他所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都非常出色。 此外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有宋玉、勒、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在文学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楚辞》的特别是:有浓厚的地方情感;有丰富的材料;有巧妙的寄托;有美丽的辞藻。 打破了四言体的模式,多以五、六、七为基础,善于运用民歌的自然韵律;大量运用语气词“兮”、“些”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对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时代语言体系的不断演变与适应社会的需要。诗歌发展到汉代,涌现出很多的辞赋家及汉乐府诗体。 乐府诗歌开始向五、七言过渡与演化。曲调繁杂,词句多杂言。 约有300多篇,现存大概只有100多篇。分汉魏乐府、南北乐府等。 有描写贵族生活的歌辞及平民的各种曲辞,但并不是单纯的个人创作,也并不是一时之作,大多流传于民间而收集整理而来的。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譬如《鼓吹.铙歌》皆杂言,如第十五曲《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及《相和歌辞》的《秋胡行》、《对酒歌》杂以三七八言句;《陇头流水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词》都是非常有名的杂言体乐府诗句。 汉乐府的诗体特点从句式上看,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经很多,但主要是杂言。从篇章上看,有不到十字或仅十多字的短篇,也有千字以上的长篇。 题村也极广泛,抒情、叙事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作品都有,但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述性题材居多,这是它的一个主要特色。是可以入乐的歌辞,这就形成了重声不重辞的现象。 表现手法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的色彩。汉魏南北的乐府对中国文学诗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五言古诗、七言古诗逐步从萌幼渐渐茁壮起来。 魏晋时的辞赋虽然占有一定的政治文学地位,但中心文化还是诗歌,还以杂言体为主,逐步使五言体迈向成熟的步伐。代表人物有曹氏父子三人(曹丕、曹植)。 曹操被称为中国诗界的枭雄。( 155年——220)年。 主要作品有《陌上桑》、《短歌行》、《苦寒行》《观沧海》、《龟与寿》等。不乏名句问世。 如《龟虽寿》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等值得后人借鉴与思考的诗文。 为当时社会的诗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特点重在抒发一己之情怀,体现他所创作的个性与审美追求,也表现在他不拘一格网罗人才的偏至思想与政治策略,促进当时创作的积极性与互相学习交流的氛围。 扬长避短,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再一点就是他的一些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深刻地影响曹氏兄弟在文学领域的发展,并起到启发与推动作用。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 父死,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称魏文帝。 曹在《典论自序》中曾言:“。 3.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古典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皆出现于先秦时期,一是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二是浪漫主义源头《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由众位采诗官收录、加工、编订,集合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其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可以是直接叙事、直言其志;“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起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一般处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相比中原文化,楚文化更绚丽浪漫。 楚辞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但《楚辞》非其一家之言,而是辑录了自战国至东汉三四百年间以此题材写就的诗文。现传17卷本《楚辞》中含有屈原的《离骚》《天问》、宋玉的《九辩》、东方朔的《七谏》和刘向的《九叹》等。 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楚辞》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在内容上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2、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3、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诗歌 4.诗歌的起源是什么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5.中国诗歌的起源是什么中国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语言。 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文字产生之前,最原始的中国诗歌就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 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便创作了中国诗歌,如鲁迅先生所说:“其 中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从集体劳动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就是中国最原始的中国诗歌。 《淮南子》一书中,关于中国诗歌起源有这样的描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 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表明:我们祖先劳动时呼喝的有节 奏的号子,在其中加入一些词语或者有趣的话,就变成了最原始的中国诗歌。 由 此可见,中国诗歌是为了适应劳动节奏而产生的,而且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等密切相关。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与情感的。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中国诗歌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口头表达方式。 6.中国诗歌的来源与构造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 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西方的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部属于时间艺术。 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而声音的延续即是时间的流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 《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 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输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拟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时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 7.中国诗歌的发源中国文学起源甚早,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字。 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文的萌芽。《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和诸子的说理散文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达到的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西周的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战国后期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8.中国古诗的由来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的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 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