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蜀道后期

1.阅读唐诗《蜀道后期》作者:张说.回答以下问题

蜀道后期

(唐)张 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1)“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这“争”字实在下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2)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游子之心,当然怅惘。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出自: 。

2.蜀道后期汾上惊秋,这首诗是什么

《汾上惊秋》一首。

汾上惊秋 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北风吹拂着天上的白云,像是为我送行,又像要陪伴着我渡过这万里的汾河去。因为对前路有着忧虑,心绪正自烦恼,看到这草木摇落的景象,惊觉秋天已经来了。秋风带着萧瑟,让我这远行的游者觉得份外悲凉,使得我一颗忽上忽下的心不由更加惊惧了。对我这样的人来说真是秋声不可闻。

小小的读后感:

苏颋,唐代武功人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他弱冠之年即中进士,曾任乌程尉,监察御史,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等职,袭封许国公,官至宰相。他是文官,文学功底深厚,朝廷的文诰常是他的手笔,与同朝的燕国公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当然这一点戏说的成份似乎更多些。身为国公宰相,他的许多诗作是应制诗奉和诗,但是风格却以秀丽文雅为主,这可能和他的修养有着关联。苏颋谥号“文宪”,可见皇帝对他才华的欣赏。《全唐诗》收编有他所写的两卷文稿。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将要出使北方,远离京城,任务很艰巨,因此心情忐忑。秋风会带来萧瑟和凉意,一阵秋风一阵凉,人自然会产生对这份苍凉的反感。秋风过处荒芜闲置的土地上实在找不到让人高兴起来的物什。加之越往北越是贫瘠寒冷,万里渡河的漫长旅程,我想在诗人心里更多的是疲惫和厌倦吧。难怪“秋声不可闻”,听到这秋声只会使人伤怀,只会平添幽怨罢了,所以不可闻。

这首作品可以理解是诗人真实心理的刻画。诗人希望表露自己忧国忧民的胸怀,表露自己思乡思家的情感,这首诗里两种情感在诗人身上是统一的。说实在的秋天也并非全是颓然的景象,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色的庄稼,忙碌的农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可以说秋天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但是诗人要冒着慢慢寒冷的北风到北方去出使,前景有太多的未知,离愁别绪加上危险的前路,心里自然就向着秋的凄凉气氛去了。秋声,带给诗人的惊扰比起一般人是更深远了。

这首诗里运用的文字和常见的官场话很不一样,可以说离官话场面话很远,这应该是诗人秀丽典雅诗风的体现吧。这里我就不多说此诗的文采了,因为诗里的文字很平易,读起来并不艰涩,读者细心些自会体味。

秀丽的文字结合了敏锐细致的感触,这首作品正像书上评价得那样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