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端砚”的诗句有哪些《谢人墨》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珍重岁寒烟,携来路几千。 只应真典诰,消得苦磨研。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 毕履和惠端砚余以大歙砚报之佐以一诗》 年代: 宋作者: 陈鉴之 履和惠端砚,玉质马肝色。 我有大砚卧蚕纹,元是新安龙尾石。持以答佳贶,聊尔见此心。 极知不是双南金,未足报君绿绮琴。我得履和砚,清润如履和。 天然粹德非琢磨,秋江印月平不波。君刚甫砚,朴钝若刚甫。 不能轻捷随人后,默默寒窗守愚鲁。端砚入手喜有余,展开古帖聊学书。 大砚知君不负渠,墨池飞出北溟鱼。 端砚1.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2.端砚(duān yàn)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 3.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 4.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2.描写砚台的句子有谁知道一些赏砚台的诗词,句子江城子(饯黄魁)朝代:宋代作者:洪适当年提笔上词坛。 琢琅玕。涌波澜。 晁董声名,一日满人间。底事远烦骐骥足,梅岭外,砚台边。 元戎倾盖有余欢。酒杯宽。 语离难。只恐江边,明日起青翰。 暂去平分风与月,迎细札,步金銮。偶诗五首朝代:唐代作者:司空图闲韵虽高不炫才,偶抛猿鸟乍归来。 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 芙蓉骚客空留怨,芍药诗家只寄情。 谁似天才李山甫,牡丹属思亦纵横。 贤豪出处尽沉吟,白日高悬只照心。 一掬信陵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声貌由来固绝伦,今朝共许占残春。 当歌莫怪频垂泪,得地翻惭早失身。 中宵茶鼎沸时惊,正是寒窗竹雪明。 甘得寂寥能到老,一生心地亦应平。 3.端砚石的发展历史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20世纪60、70年代老坑、坑仔岩与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开采,直接促进了端砚生产的繁荣,端砚创作进入了艺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端砚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现代的端砚题材十分丰富,人物、山水、花鸟样样都有,政治题材、历史事件、民风民俗各领风骚,文学名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也都在端砚上争奇斗艳。现代的端砚更强调收藏价值,讲求名家之作,砚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以天然砚、随形砚较为流行。 4.描写砚的古诗词1、就砚旋研墨 宋 晏几道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2、砚温融冻墨 唐 白居易 《青毡帐二十韵》 3、印朱沾墨砚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4、穷砚墨 金 段克己 《鹧鸪天·七字骊珠句法豪》 5、未暇开轩砚墨中 宋 苏轼 《寄子由》 6、苍砚有池残墨在 宋 陆游 《九月十一日疾小间夜赋》 7、墨试小螺看斗砚 宋 陆游 《入梅》 8、古砚微凹聚墨多 宋 陆游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9、墨丸入砚细无声 宋 陆游 《掩户》 10、涤砚滩头无渍墨 宋 陆游 《幽居述事》 11、洗砚鱼吞墨 宋 魏野 《书逸人俞太中屋壁》 12、翻云为墨海为砚 宋 白玉蟾 《笔架山》 13、洗砚去残墨 宋 苏辙 《初发嘉州》 14、砚乾笔秃墨糊涂 宋 陈垓 《绝句》 15、落花满砚慵磨墨 宋 方回 《春半久雨走笔五首》 16、墨云胶冻砚 宋 顾逢 《再过悟竹庭房》 17、磨墨见砚穿 宋 李复 《病目》 18、铁砚三升墨 宋 刘克庄 《林贡士哀诗》 19、自涤砚砖闲试墨 宋 潘玙 《小窗》 20、未乾宫砚墨 宋 强至 《仁宗皇帝挽歌辞四首》 21、起来磨墨花盈砚 宋 项安世 《睡起》 22、砚润浮残墨 宋 许庚 《句》 23、吟砚谁濡墨 宋 薛嵎 《哭瓢饮陈子在》 24、磨墨倾砚滴 宋 张耒 《书初凉夜至将晓:{灵寿寺作}》 25、诗忙渴砚酒磨墨 宋 张镃 《戏题》 26、砚墨如仇冠 宋 赵立夫 《谢刘潜夫寄示诗卷》 27、墨晕生冰砚影寒 宋 赵汝绩 《韩仲和墨竹》 28、墨花香入砚 宋 赵善信 《车略院书怀》 29、砚呵磨墨冻 宋 赵与东 《次韵方万里寒甚送酒》 30、韦布当磨铁砚墨 宋 郑清之 《静乐用元韵为劝学之什再和》 31、砚浴珍材躬试墨 宋 朱翌 《湘江亭别程干》 32、砚冰呵墨印开封 明 李东阳 《院中即事》 33、砚墨衮衮翻群鸦 明 宋濂 《次刘经历韵》 5.端砚的来源是怎样的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砚在秦汉时已经存在,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一、端砚名列中国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又称端溪砚。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从史料记载来看,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以箕形为多,也有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形制。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由于文化的发展,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如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等关于端砚的著述和赞美的砚铭、诗文。砚形也从简单的箕形、方形到品类繁多,式样新颖的斧样、瓜样、卵样、兔样、琴样等等。宋代端砚构图简练、刻工浑重、古朴、雅致、玲珑浮凸。北南宋间叶樾《端溪砚谱》明确记载端砚式样已达49种。清乾隆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收有宋砚49方,亦有详实的记述。明代,由于社会鉴赏砚台和收藏砚台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主要是讲究“天然去雕饰”,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作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在端砚镌刻砚铭,成为当时风气,一方艺术价值高的端砚,往往是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品。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端砚已从实用价值演变为文玩之物,成为欣赏品和珍藏品。 二、丰厚的文化。端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赋予了端砚丰富的文化内涵,端砚与历史名人结下不解之缘,历代文人雅士都把端砚视为珍宝。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得到唐太宗赐给端溪石渠砚,引以为耀;名相狄仁杰把武则天赐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端砚视为稀世之宝,并在砚台上镌刻铭文寄托忠君爱国和坚贞的精神;宋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任职三年,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离任时“不持一砚归”成为端州人民至今传颂的佳话;抗金名将岳飞,在端砚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卫国,还我河山的意志和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决心。端砚自问世以来,不少人专门从事端砚研究。历代帝王(唐武则天、宋徽宗、宋高宗、清乾隆帝等),名人(柳公权、李贺、褚遂良、刘禹锡,李白、杜甫、米芾、欧阳修、苏轼、岳飞、文天祥、赵孟頫、唐寅、祝允明、纪昀、吴兰修、张之洞等等)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和赞美端砚的诗词歌赋,砚铭与题跋。文人学士对端砚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石质石品、制作、使用与收藏均有详尽的记述和评论。 6.端砚的产地是哪里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 端砚要丛质地、颜色、品种和做工四方面来鉴赏。 石质 端砚是古人磨墨的工具,故古人鉴赏端砚,首先看它是否发墨。 而发墨的关键,在砚石的石质。 宋 人蔡襄认为:发墨非易磨墨。 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墨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为发墨。 砚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清人计楠在《端溪砚坑考》教人用轻敲砚石,辨其声响的方法,来鉴赏石质。 他说:“石之嫩者,其声清远。嫩如泥者,其声静穆。 东坡(苏轼)称其声磐,米史(米芾)称下岩石细扣之清越是也。惟老者声铿然,不发墨矣。” 可见发墨是鉴赏好端砚的条件。 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基调,但各名坑砚石色泽有差异。 观察、比较、分辨端砚石色时,一定要以水浸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准确。 比如拿一块优质老坑砚石湿水之后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色泽是以紫蓝色为砚石的主要色调,在紫蓝色的基调上可以观察到老坑砚石色采斑澜、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纯洁。 而其色彩又好像是从砚石里透出来,而不是浮在表面的。因此给人一种实的而不是虚的,凝重浑厚的而不是单薄轻浮的感觉。 此外,采砚石时代的不同,石层走向不同,石色亦不尽相同。同是一个端溪砚坑所出之砚石,由于时代不同或不同时期开采,它的色泽也不会完全相同。 即使同时开采,同一个坑,由于石脉走向不同或者采石工作面不同,砚石色泽亦有稍微差别。据史籍记载,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的色泽时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 水岩(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其石色则不能以紫色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越名贵。 要准确分辨、观察、鉴赏端石色泽以自然光为最好。端溪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名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色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如清白端砚)。 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但它在端砚中却有一定位置。白端不大适于研墨,没有“发墨”和“下墨”可言,多用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近几十年一直没有刻制。 石品 鱼脑冻 鱼脑冻的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微带灰黄色的,是砚石中最细腻、最幼嫩之处。 最佳的鱼脑冻应是洁白如晴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 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有鱼脑冻的砚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幼嫩、滋润。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其特点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色,最佳的蕉叶白呈含露欲滴、成片(即成半圆形)状。 青花 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水湿方能显露,青花以细者、活者、沉者佳,粗者、枯者、露者次之。 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有青花的端砚石质地细腻、幼嫩、滋润。 火捺 火捺也称火烙,以其似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得名。 一般以老、嫩区分;老者紫中带黑,嫩者紫中带微红。 细分则有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 天青 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在端砚石中色青微带灰白,纯洁无瑕。 翡翠 翡翠在端砚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或椭圆点,或条状,并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冻之别。 金银线 金银线恰似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 黄色者为金线,白色者为银线。金银线是水岩砚中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麻子坑、坑仔岩偶然也有发现)。 冰纹 冰纹有如悬崖的瀑布,一泻千尺。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 冰纹是水岩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偶有发现,但极少)。 鹧鸪斑 鹧鸪斑也称麻雀斑,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的洒落在砚石上,斑点有白中带黄色,黄中带褐色或青中带黑色,恰似鹧鸪或麻雀身上毛色的斑点,故名。 石眼 石眼 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 端砚石眼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端砚石眼神态各异,区别有三:一是从形态分,一般以其形似而名其石,且又多以鸟兽类眼来定名。如万历《肇庆府志》载,眼之品有六,名鸲鹆眼、鹦哥眼、雀儿眼、鸡公眼、猫儿眼、绿豆眼。 二是从神态区分,有所谓瞎眼、怒眼、死眼、活眼、泪眼、翳眼等;三是从眼的生长位置来分,有所谓高眼、低眼和底眼等。明学士刘定之认为,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 活眼圆明层晕,或晕为一点间色而已;又认为上眼胜中眼、中眼胜下眼。上眼在砚池上,墨不及。 中眼墨所及,下眼在池底。 制作工艺 端砚形制与雕刻艺术流派历代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自然端砚、粗刻端砚与精刻端砚三种。 自然端砚就砚石开采时形状略加修饰。粗刻与精刻端砚多以天象、山水、人物、动植物为题材,融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技巧于雕刻艺术,具有于精细中见豪放的岭南特色。 7.为什么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收藏价值。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砚始于秦汉。唐朝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 端砚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水一带。肇庆在古时名为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 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素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关于这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惟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端砚也由此而名扬天下。端砚的使用始于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 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后的恢复发展时期。不同时期的端砚特点各有不同。 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明代端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 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10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运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因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制砚传统,2004年9月,肇庆市被授予“中国砚都”荣誉称号,这让端砚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机遇。目前肇庆的端砚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端砚作坊近400户,端砚的主要市场也从国外转到国内。 现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的基础上,更多的以肇庆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产生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端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端砚1、端砚定义:端砚,是采用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2、端砚石特点: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 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3、端砚石的分类:端砚石分紫端、绿端、白端三种,其中紫端石为富铝、钾、铁的硅酸盐类岩石。绿端石和白端石为富钙、镁的碳酸盐类岩石。 紫端石和绿端石形成于同一个泥盆纪。白端石形成于比紫端石晚7000万年石炭纪。 紫端石的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类的水白云母以及由水白云母变质的绢云母。还有少量的铁矿物、高岭石和石英碎屑。 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其次为磁铁矿、菱铁矿、绿泥石及褐铁矿等。砚石中含微量的白云母碎片、长石碎屑、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等。 绿端石主要由白云石组成,次为水白云母、石英碎屑、磁铁矿、方解石等矿物。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砚,产于肇庆七星岩,地质图上为壶天灰岩。 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岩石呈白色或浅灰白色,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方解石等。 端砚石眼是生长在砚石中,形状似动物眼晴的球状石核。原型为绿色豆粒沉积作用形成,地质学称豆粒构造,中心一粒为铁矿物,外壳包裹不含磁铁矿和赤铁矿等铁矿物的绿色粘土。 颜色晕圈于砚石形成的最后阶段因中心铁矿物氧化,铁质扩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状,由球体和核部的瞳子,边缘的眼皮三部分组成。 端砚上的自然球形点,其外形、大小等均与鸟、猫、鸡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将它称为石眼。长期来,人们在赞扬端砚石质的时候,对端砚上的石眼也大加赞赏。 端砚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碍于磨墨,但4、砚坑分布及主要砚坑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 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一是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 8.我国四大名砚之冠端砚产自哪里我国四大名砚之冠端砚产于广东端州高要 (今肇庆)斧柯山的端溪,肇庆是古时端州的洽所,端砚因此而得名。 端砚简介 “玩古”而藏砚者,如若没有端砚在室,行内人便会嗤之以鼻。端砚是中国名砚的代表,它在中国砚中龙头老大的地位从来就不曾动摇过。 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士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 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总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 活者限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叉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极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 端砚约在唐武德年间问世。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 《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特点是:“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津耀墨,无价之奇材者也。” 端砚石还有各种绮丽的纹理,著名品种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等。 其样式早先取其实用,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种砚形样式外,雕饰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图纹。 端砚逐渐发展成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中的至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