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晋语唐诗

1.晋语能和普通话交流吗

当然没问题,一些山西特有的称呼改成普通话就行了。

晋语白读现象总结 平声不分阴阳是晋语存古的一大表现 晋语中的鼻韵尾开音节化现象 平遥方言的连续变调 由古书中的押韵规律来推断晋语古音的读法 忻州方言音表 晋语方言调值表 晋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常用字文白异读(送气与否)举例(列出64字): v非全浊音声母说 调查报告:普通话sh声母合口呼,晋语中白读作声母f 晋语有果摄字在口语中有读为-N尾的 吕梁话中的“昂”的发音 是否可以通过“多音节词中重音字的位置”来判断方言的关系远近 与山西话有关的几种发音 山西方言中区声调例字 山西方言古入声字研究 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 山西方言入声韵聚类分析研究 关于晋语中阳声韵情况的讨论 有谁来研究一下晋语入声调消失演变的情况 100年前的归绥(今呼和浩特)话阳声韵鼻韵尾是完全脱落的 晋方言鼻音声母的演变 晋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同南方一样,晋语也有n和l混淆的情况 山西晋语入声舒化情况分析 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 陕北方言中的复辅音应该是上古音残余 在普通话的强势作用下,晋语入声字舒化将改变“自然”归派方向 晋语吕梁片隰州话中的古“兮”字残留 晋语中残余的上古复辅音声母 晋语分音词辑录 3.关于晋语词汇 初探晋语中常用词缀“圪” 的源头 了解"圪"头词的同志们近来了 对“圪”字的讨论 官话对现代晋语词汇的影响 陕西神木晋语词汇 饶有趣味的地道晋语词汇 呼和浩特男人称“爷”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丰镇话的人称代词 nia 晋语如何表示人称代词?我总结了一下,欢迎大家补充 关于“大乌白 说说各地表时间的词汇 关于山西平遥方言中的准成语问题 平遥方言词汇集 长治方言的代词 禁忌词,四字格 收集晋语标准字 晋语天书 平遥方言成语例释 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平遥方言词汇集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长治方言的代词 请教大家!!!(关于“荡死了”) 请教大家(晋语指示代词讨论) 寻找“相与” 晋语和中原官话中“年时”一词的由来 内蒙晋语词汇略选 释赏心之“赏”及其他 起山、败兴的来历 晋语中对事物的一些奇怪别称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从两首著名唐诗来看晋语方言词汇存古的问题 晋语里的“sào” 4.关于晋语语法 晋语语气词与普通话对应一览 壶关话的体 王文卿-太原话的疑问句 晋中方言的“的的”连用和“地的”连用 呼市此地话(晋语)语法 5.关于正音与正字 我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手头有呼市话和神木话的本字资料,其中很多字是晋语通用字 我这个贴难道是这个版的第一个贴 下蹲-〉圪蹴 跑步-〉步急 对吗 晋语里表示“屁股”用“笃子”,你知道“笃”的本字吗 有关几个动词 晋语里“逼兜”的本字很可能就是“飞拳” 入声字表 惬嗒(山西方言:可爱,伶俐之意) 太原入声表 好多家乡话无法用汉字表达 闯祸 想起一个晋语固有字“缯” 总结了一下,晋语表示“扔”的字 猎鬼?还是奊鬼? 6.关于具体介绍各地情况的 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简介 历史上十四种晋语方言在呼和浩特的整合 有关晋语的张家口--呼和浩特片方言 晋语横行内蒙的原因 呼和浩特晋语的白读 呼和浩特男人称“爷”的历史渊源 《呼和浩特汉语方言本字考》 《呼和浩特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形式》 100年前的归绥(今呼和浩特)话阳声韵鼻韵尾是完全脱落的 趣谈呼和浩特方言 呼市此地话(晋语)语法 内蒙晋语词汇略选 鄂尔多斯方言 “走西口”与颇具特色的包头方言 陕西北神木府谷话的比较 陕西神木晋语词汇 神木方言 陕北方言中的复辅音应该是上古音残余 我在延安多年就没觉得延安人认为西安话好 关于方言歧视和方言自卑对陕北晋语的影响 谁能说说陕北晋语的发展方向 陕西北部晋语区的现状 陕西延长方音说略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晋北歌谣 有趣的大同方言 河曲方言俗语 山西宁武话四级考试试卷 吕梁方言概况 吕梁话中的“昂”的发音 吕梁各地方言概况 临县方言小考 山西临县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读 晋语吕梁片隰州话中的古“兮”字残留 关于山西平遥方言中的准成语问题 平遥方言词汇集 平遥方言成语例释 平遥方言词汇集 晋中方言的“的的”连用和“地的”连用 山西方言中区声调例字 文水方言专题 王文卿-太原话的疑问句 长治方言的代词 长治(县)通用方言 武陟方言 “临汾地情资源数据库”中的吕梁片汾西、蒲县方言资料 运城话归属 运城话归属,大家投票看看 运城人的普通话:用不同的发音进行热烈交流 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 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 晋语区的边缘地带。

2.";“晋语”是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

真正的晋语前身应该是上面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今天的晋语区域除了少数地区(晋西、陕北、鄂尔多斯)属于魏国西北部的西河郡,大部分地区几乎正好和战国时的赵国吻合!赵国第一代都城在晋阳(太原,并州片),第二代都城在中牟(“河内”地区,邯新片的河南部分),第三代都城在邯郸(邯新片的河北部分),赵国灭中山国后得到河北西部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林胡、娄烦挺进晋北、内蒙中西部设雁门郡(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布一带)、云中郡(呼市、包头、晋西北),秦赵长平之战前夕晋东南原属韩国的上党郡也并入赵国(这一地区就是现在的上党片)。

而东晋时期的建兴郡(晋城)、河内郡(今豫北)因长期处于中原文化核心区,而远离晋语核心区。晋南地区由于长期被长安、洛阳直辖,最终与中原官话趋同。

3.山西方言怎么说

一般来说,山西方言和官话一样,也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大多是ng尾或者是鼻化音的。

山西方言即系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晋语的声调也有极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4.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怎么用方言

山西方言: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晋语的声调也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晋语的主要使用地区有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河北省西部,地跨175个市县[4] 。晋语核心区主要为太原话(已分化成新老两派)和吕梁话。

山东方言:

属于北方话,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和东北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差异较大。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

河南方言:

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境内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除河南以外的使用河南方言的集群地区有: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河北方言:

主要是“冀中南方言”。唐山、张家口、承德虽属河北,以前不在冀州之内,分属青州、幽州、并州。

5.盛乐校区的方言是什么

盛乐校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其方言是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和汉语晋方言。

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

晋方言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使用人口约6305万,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晋语的声调也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晋语有很多与官话差异较大的特征词以及保留的古语词。晋语区还是中国唐诗的重要产区。

6.乃之去,及孟门,而原请降古诗翻泽不要全文

《国语·晋语》:“(晋)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一过一二日矣!’军吏公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释译:晋文公攻打原这个小国,命令士兵各带三天的粮食。过了三天,而原仍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离开。间谍人员出来说:“原也不过只剩下一二天的粮食了!”军吏把这情况报告晋文公,晋文公说:“夺得了原,却失了信用,今后还凭什么指挥军队?守信用是百姓所依赖的东西,不能失去。”于是离开原国。走到孟门(在原境内)的地方,原又来请求投降了。

7.传承中华美德的古诗

中华美德的古诗。

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122.贫*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重 义123.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124.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125.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26.见得思义.——《论语·季氏》127.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12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12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1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131.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132.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133.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134.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尚 勇135.视死如归.——《管子·小匡》136.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137.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13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140.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141.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143.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二》144.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好 学14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1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1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14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14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15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5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52.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15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54.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15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1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5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15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1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61.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162.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16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16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6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6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16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16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审 势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17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1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1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174.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1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后句)17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17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7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17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18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18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18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83.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18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

8.关于“诚信”的古诗句有哪些

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释义】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出自】《礼记·儒行》。

2、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

【释义】行为不实在的人,说话一定夸夸其谈;不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装成诚恳的样子来说话。

【出自】《荀子·大略》

3、不诚实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释义】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释义】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

【出自】《孟子。离娄上》

5、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释义】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出自】《弟子规》。

6、非直谅多闻之人,不能得直谅多闻之友。

【释义】不是正直、信实、知识渊博的人,不能得到正直、信实、知识渊博的朋友。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7、华而不实,耻也。

【释义】只开花不结果实,令人感到羞耻。比喻徒有漂亮的外表,无实际内容。

【出自】《国语·晋语》

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人的真诚所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又称“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出自】(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9、君子诚以为贵。

【释义】有修养的人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出自】《礼记·中庸》

10.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释义】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

【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六·道明禅师》。

11、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释义】失去粮食,失去兵器,也不能失掉信用。

【出自】(元)关汉卿《独赴单刀会》。

12、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释义】既然接受别人委托,就要把事情办好。

【出自】(元)高则试《琵琶记》。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